正文 第1章 序言(1 / 2)

外國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在大學裏,教師應該以教書為主還是以研究為主,這是一個長期以來一直有爭論的問題。

我認為(而且我想大多數人也都這樣認為),教師主要的職責當然應該是教書。教師就是要教好學生,把知識傳授給學生,為學生釋疑解惑,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確實,一個不認真教書、不好好上課的教師,絕對不是一個合格的教師。話雖這樣說,但實際情況是,近年來一些大學過分強調科研,對教師的考核、評職稱、評獎等,都有非常具體的科研項目、科研成果、論文數量的指標規定。這就使得許多大學老師越來越“重研輕教”,隻想著多出成果、多發論文,對日常教學提不起興趣,花在教書育人上的精力越來越少。這樣的辦學導向,我認為肯定是不正確的。

但是,同時我也認為,一個隻會教書而不會作研究的大學教師,肯定不是一位優秀的大學教師。我們都知道,現代大學具有三大功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也就是說,大學的任務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同時還承擔著從事科學研究和為社會提供服務的任務。現代大學除了培養人才、傳播知識外,還應該深化知識、更新知識、創造知識,用自己所擁有的人才和知識為社會的發展作貢獻。因此,作為一名大學教師,僅僅教好書是不夠的,還必須從事科學(或學術)研究,還應該為社會提供服務。這也就是大學教師與中小學教師不一樣的地方。

國外的大學教師也麵臨著同樣的問題,除了教書,還必須作研究,必須發表成果。美國大學裏就有這樣的說法:“publish or perish”(發表或滅亡)。這句話說得好聽一些是“(在大學裏)不發表科研成果就沒有立足之地”,說得不客氣一點就是“寫不出東西就滾蛋”。大學裏各個專業的老師,除了要把本專業現有的知識全麵、係統地介紹給學生,把學生帶到本專業領域的最前沿地帶之外,教師自己也要努力研究,探索未知,創造新知識,開拓本專業的新領域。

那麼,大學裏的外語教師是否也應該搞研究呢?

與其他專業的教師相比,大學外語教師確實有一些特殊性,要搞科學研究可能比其他專業的教師確實要困難一些。這種特殊性和困難性表現在這樣幾個方麵:一是他們主要是從事語言能力(聽、說、讀、寫)的教學,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技能性的實踐活動。也就是說,他們的任務是通過大量、反複的模仿、練習來幫助學生掌握外語這門工具,這種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的活動過程本身強調實踐性,並沒有太多的學理性和學術性。二是外國語言文學學科本身的特殊性。在我國,外國語言文學固然早已是一個自成體係且較為成熟的學科領域,但是能供發表研究成果的外國語言文學類的學術刊物卻比較少,與我國龐大的外語教師隊伍是不成比例的。這樣,就造成了外語教師科研成果發表難、出版難的現狀。三是一般而言,大學外語教師上課的任務都很重。無論是外語專業(如英語、法語、日語等)教師,還是公共外語教師,教學工作量都比較大,安排的課時都很多,大家都疲於應付教學。這樣一來,他們也就很難再抽出多少時間來作研究了。

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和特殊性,但卻不能成為大學外語老師不搞科研的借口。事實上,國內許多著名的大學者都做過外語教師,有的甚至一輩子都是外語教師。如梁實秋、葉公超、馮至、卞之琳、朱光潛、吳宓、錢鍾書、楊周翰、戴鎦齡、梁宗岱、李賦寧、許國璋、王佐良、吳景榮等。他們大都學貫中西,不但培養了許多高水平的學生,而且取得了大量後人難以超越的學術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