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消費裏的秘密,你知道多少?(1 / 2)

不怕花錢,就怕花冤枉錢

生意場上,每筆消費,每筆交易,成交的關鍵都在於價格的認同。所以很多商家會打出促銷、減價等策略來吸引消費者。但對於消費者來說,其實價格的高低不是最重要因素,而是價格和價值是否對等。大家不怕花錢,怕的是花了冤枉錢,不怕高價,怕的是高價低質。

生活中冤大頭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韓小姐在某花店選了兩種鮮花,玫瑰和百合,鮮花總價也就是108元,但到最後付錢時卻被索要436元。如此高價,店主解釋說是因為配花、玻璃紙、包紮紙等費用。韓小姐仔細檢查後,發現配花竟然用了58枝,包紮紙竟用了11張,一束鮮花,配料竟然貴過主花!

花錢就是要買個舒服,買個快樂,但往往總會因為花了冤枉錢而勞神傷氣,惹一肚子不高興。最後也隻能認栽,吃虧無處訴,隻能當自己倒黴。大街上一百個人有一百零一個都當過冤大頭,所以才會有“無商不奸”這句話。

消費者是屬猴的,而商人是屬耍猴的,他們想著法兒的哄騙消費者掏錢,眼睛看準消費者的口袋,嘴上說的快,行動來的準,開單開的狠,眨巴眼的功夫,消費者口袋裏的錢就大手拉小手的奔向他們的口袋了,而且一去不複返。

所以說,在買任何東西之前,都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功夫,親自去了解一下產品性能等常識,你懂得越多,被騙的可能性就越低,你問得越細,被宰的空間就越小。現在網絡發達,鼠標點點,就能獲得一堆想要了解的產品信息,實體店裏嘴皮多動動,就有可能保住口袋裏的幾百元錢,何樂而不為呢。

消費交易不是一場你情我願的友誼賽,而是一場互相博弈的競爭賽。隻要消費買東西,你就要和商家展開拉鋸戰。而決勝的關鍵就是消費行業裏的秘密。你懂得越多,贏得機會就越大。從冤大頭變成冤小頭,從冤小頭變成讓店員“頭疼”的顧客,是每個消費者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顧客是上帝,但宰你很容易

中國有句古話叫“和氣生財”,是說待人和善就能招財進寶。所以為了招攬更多的顧客,各行各業都爭相修改對顧客的態度。早在70年代時,顧客還是同誌,進了店門自己照顧自己,服務員和顧客的身份平等。而到了80年代,顧客就儼然上升為上帝,服務準則永遠隻有兩條:第一條顧客永遠是對的,第二條如果顧客不對,那請參照第一條。但事實上,顧客真的是上帝嗎?

如果你進了某家店,感覺受到了上帝般的待遇,那一定是因為你做了上帝般的貢獻:普渡眾生。你買的東西越多,花的冤枉錢越多,你這個上帝的等級就越高,而且極其容易就被鎖定目標了。從某種程度上講,大客戶就是大肥肉的意思,老顧客就是老冤大頭的意思。為什麼呢?因為宰你太容易。上帝是被服務的,一旦你頭腦一片空白的詢問服務員的建議時,那就等著被狠宰一筆吧。服務員麵子上是為顧客服務的,裏子上為老板服務的,底子上是為自己服務的,所以你想她會站在你的立場,剝削掉老板和自己的利益,為你全心全意服務嗎?!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見到一些財大氣粗的消費者一進店門,就吆五喝六的支使服務員做這做那,千萬別羨慕他們那種“有錢的氣勢”,也千萬別替服務員委屈氣惱,生意人永遠比消費者精明,那“氣勢”可要付出“錢”的代價。當他們唾沫星子滿天飛的時候,服務員心中早已暗暗算下一筆帳,勢要狠狠地宰割一頓才罷休。

天底下最好開口要錢的就是父母,無論哪行哪業,顧客就是衣食父母,也就是最容易宰錢的人。麵對誇讚美譽,人都會頭腦昏然,麵對追捧,人都會迷失方向。此時心理防線一低,就很容易被成功拿下。譬如買一件衣服,你膚色白服務員會說你穿什麼都好看,你膚色黑她會說襯著你皮膚白,總之你是上帝,穿什麼都漂亮,店裏每一件衣服都適合你,價格高的更適合你。沒有不適合,沒有最合適,隻有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