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抓住機遇 提高學科建設水平(1 / 3)

這次教委進行的“211工程”部門預審評估,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決定性的評估會。對於其他部委所屬的院校來說,這是一次預審評估,還要報到國家教委,然後由國家教委再批準立項。而國家教委直屬院校的預審評估實際上沒有第二步,預審評估就是教委的立項評估,所以通過了預審立項僅僅是需要黨組再正式開個會,認可與批準專家組的意見。教委領導從來是發揚民主的,是尊重專家意見的。專家組的意見我相信就是以後國家教委對浙大的評估意見,可能會有些文字上的修改,但基本是定性了。這是浙大幾代人所盼望的一件大事,也是浙大建校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改革開放以來,持之以恒、努力奮鬥的結果。當然這不是浙大發展的止點,僅僅是為浙大下一步發展確定了一個新的目標,或者說是奠定了一個新的發展基礎,今後,國家對浙大的建設與發展將會更加重視,提供更多條件。同時也對浙大在國民經濟建設、高級人才培養方麵提出更高的要求,寄予更大的希望,浙大人將要肩負起更重要的責任。我想這也是浙大新的光榮。

這次評審專家組都是權威的科學家、教育家,組長由清華大學現任校長王大中院士擔任,成員當中有3位院士,2位科學院院士,1位工程院院士,其餘的成員幾乎都是現任的重點大學校長,或者曾經長期擔任過重點大學校長的老同誌,他們不僅在自己的學科領域內有精深的造詣和獨到的見解,對現代科技教育的發展有深刻的認識,而且有長期高等學校管理的經驗。他們的眼光是很敏銳的,對浙大的評價是科學的,是認真的,也是嚴格的。專家組對學校的評價是很高的,這個評價來之不易,是全校師生員工,包括曆任的領導或者已經退休的老同誌,已經畢業的老同學,幾代人奮鬥的結果,是對浙大工作的充分肯定、鞭策與鼓勵。專家們也對學校今後的發展提出了許多非常中肯的、確切的意見,指出了今後要努力的方向,這都應該成為修訂長遠發展規劃的依據,鞭策、鼓勵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

我認為,在辦這件大事的工作當中,體現了浙大同誌們的水平,體現了浙大同誌們熱愛學校、熱愛國家、熱愛社會主義的強大凝聚力,體現了學校多年繼承下來的優秀校園文化與校風傳統,也體現了學校這些年來在教育質量、科研水平、辦學效益以及綜合實力等方麵積累起來的雄厚力量。

浙大現在麵臨的機遇是非常之好。這樣好的形勢與條件是史無前例的、前所未有的。在“六五”期末,當時劉丹校長與南京大學的前校長匡亞明同誌,還有大連理工大學校長等4位校長聯名向黨中央、國務院報告,希望集中力量建設50所左右大學。後來國家決定先辦5所,浙大正好在這5所之外,大家都感覺很惋惜。現在終於實現了進入了“211工程”建設的、國家重點投資的大學,今後浙大的發展有了國家更強有力的支持。前不久國家教委與浙江省人民政府還簽訂了共建浙江大學的協議,浙江省委、省政府曆來對浙大十分重視,這次又在協議中再次許諾要對浙大在政策、資金投入、社會支撐等方麵給予大力的支持,包括許多社會保障措施方麵要視同省屬院校一樣對待,要把浙大的發展納入到浙江省、杭州市的社會發展整體規劃中去,而且從“九五”規劃開始,就從省財政當中開始立項給浙大專項的補貼,這也是從來沒有過的。

我反複看了專家組評審的結論。結論說浙江大學是我國一所基礎堅實,實力雄厚,特色鮮明,充滿生機和活力,具國內一流水平,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社會主義大學。這是對浙大的曆史、地位、現狀的充分肯定,也是黨和國家多年來對浙大辦學的肯定。這是浙大新的起點、新的基礎。

當前,浙江省、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等東南沿海地區,向北再延伸到山東省形勢都是大好。上海已經成為長江三角洲地區今後經濟社會騰飛的龍頭,浙江省也是一塊經濟騰飛的熱土。而且,滬杭甬寧高速公路網絡正在快速延伸,高速線建成以後,上海和杭州的連接基本是近在咫尺了。再加上通訊網、FAX,滬杭甬寧鐵路、京滬線的雙軌高速線的建成,浙江大學的地理位置環境會變得更好,應該有更好的發展。這是我們所麵臨的形勢,大家應該為之興奮。

我們的機遇如果分析一下,也是值得去抓住,值得感到高興的。

第一,麵臨著世紀之交,科學技術正處在一個大發展大調整的時期。比如,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如果前幾年主要以硬件高速發展為特征,隨著集成規模不斷發展,運算速度不斷提高,機器不斷小型化,美國提出信息高速公路,世界上出現多媒體技術,認知科學、人工智能方麵的引入,計算機麵臨著以軟件、網絡、係統為特征的新一輪競爭。這一輪競爭中,正好帶來了機遇。雖然學校的硬件力量並不太強,但有很好的理工結合的背景,有很好的應用技術。發展應用軟件更多是跟民族文化、文字以及產業、行業的特征聯係在一起的,這正好可以大有作為。中國的醫學院校為中華民族的健康,為人民的幸福作了很大貢獻,但是現代醫學的發展,離不開化學和物理、計算機、信息、儀器儀表,離不開材料科學與技術,離不開工程,甚至眼科學也離不開光學。現在要發展生命科學與醫學工程是一個很好的機遇。

我國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過去學蘇聯,高等教育70%放在工程教育上,在曆史上看來是有貢獻的,不能全部否定。但是現在要發展市場經濟,培養的不僅僅是掌握現代科技知識,現有工程師技能的高級人才,要能夠懂製造工藝原理,會設計,更重要的是要了解社會市場的需求,要有文化藝術方麵的修養。現在的工程師要從事在市場上有競爭能力,而且在世界市場上有競爭能力的產品設計、製造、營銷工作。因此,現在社會上產業結構也發生調整,第一產業,從業人口要縮小,工程化、技術水平要提高,要走農業工程這個道路;第二產業,傳統產業在繼續改造,新興產業不斷具體;第三產業,金融、貿易、科技、教育方麵的服務性產業成為現代社會中占據勞動力最多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