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他的一生,他總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緊地聯係在一起,不管環境如何複雜、如何艱難,他總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竺老這種忠誠一貫的愛國主義精神,是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的。在他的晚年,他自覺地學習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學習毛澤東思想,並以此作為行動的指南,對於這一點,更值得年輕一代知識分子學習。
竺可楨先生是我國現代科學的先驅者之一。早在留美期間,他就積極參加我國第一個以提倡科學、傳播知識為宗旨的科學團體———中國科學社的活動,成為該社骨幹之一。他為該社辦的枟科學枠月刊撰寫和翻譯了大量文章,為在我國傳播和發展現代科學進行了不懈的努力。他籌建氣象研究所,親自培訓氣象工作人員,領導開展研究工作,開創中國的氣象事業。新中國成立後,竺可楨先生受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以全部精力參加新中國科學事業的創建工作。他參與組織新中國的科學研究隊伍,調整加強中國科學院的研究機構,以極大熱情組織領導並親自參加全國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工作和全國自然區規劃工作,同時他對國家重大的建設問題和全國科學規劃工作積極貢獻智慧和才能。他堅持科學研究麵向實際和為農業服務的正確方向,努力推動新興學科的發展,推動全國性的科學普及工作,促進國際學術交流。
竺可楨先生是我國近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奠基者。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一生勤奮好學;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從事科學研究。單從他每天記錄氣溫、氣壓、氣象,時刻觀察、研究物候現象,每天記寫日記,而且數十年如一日的舉動,就令人欽佩不已。他自己說過:“我雖然寫了不少文章,但我一生專門研究了中國曆史上氣候的變遷這一課題。”他運用近代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搜集和整理了中國曆代的豐富的資料,正是以他那種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廣博的學識,才使他在古稀之年,寫成了枟中國近5000年來氣候變遷之初步研究枠的著名論著,攀登上世界科學的新高峰。他所創辦的東南大學地學係是我國最早的地理係;他編寫的枟地學通論枠是我國第一本近代地理學教材;同時,他是我國首先開設和講授地學課程的教授。他一生所致力研究的工作跨越了許多學科,都有卓著的成就;在台風、季風、區域氣候、物候學、農業氣候變化、自然科學史等方麵都有獨特的貢獻。
竺可楨先生不但是我國近代傑出的科學家,又是我國近代卓越的教育家。在他出任浙江大學校長之前,已是深孚眾望的學者、教授。在他執掌浙大的13年間,正是他精力最旺盛的年代。他忠於真理,大膽探索,為我國高等教育史留下了極有光彩的一頁。
竺可楨先生一生提倡求是精神,實踐求是精神。由於浙大淵源求是書院,他到浙大不久就定“求是”為浙大的校訓。他認為他所提倡的求是精神絕不單是讀書做學問,求是精神的精髓主要是探求真理;是奮鬥精神、犧牲精神、革命精神、科學精神。特別在抗戰那段極其艱難困苦的日子裏,正是由於求是精神的激勵和熏陶,浙大師生在數度搬遷中仍不餒教學科研之誌,堅持探究學問,作出了卓著的成績。幾十年來,求是精神已在浙大蔚然成風。今天,在新的形勢下,浙大師生員工正在為建設“實事求是、嚴謹踏實、奮發進取、開拓創新”的優良校風而加倍努力。
竺可楨先生在浙大創造的教育思想和積累的辦學經驗,在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仍值得我們借鑒並具有現實意義。竺可楨先生認為大學不僅要教書,更重要的是育人;培養的目標應該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和為真理獻身的精神為宗旨,培養的學生應該一心為公,明辨是非,富有實事求是精神和犧牲精神,以天下為己任。他注重師資隊伍的建設,赴任浙大後一直大力謀求師資隊伍的發展,他廣羅了國內大批最優秀的教授學者,充分發揮教授學者的學術帶頭人作用。他重視校內的學術研究,強調教學和科研並重。在他的倡導下,浙大形成了濃厚的學術氣氛。他注重學生的基礎理論教學、實踐訓練和智能培養,主張選拔第一流的教授到一、二年級去講授基礎學科,提倡學生可以一個專業為主,跨院係選讀與自己所學主科相關或自己所愛好的課程,以擴大知識麵。還有他重視新生質量,重視新生的始業教育和畢業教育,重視圖書和儀器設備建設以及重視體育鍛煉和文化活動等一係列辦學主張和辦學實踐,我們都可以從中吸取有益的養分並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