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開始,我招收第一批博士生,至今年(1988年)6月已有9位博士生畢業。據多年來的經驗和思考,下麵僅就我國工學博士研究生的培養抒己之管見,以期拋磚引玉,共同切磋。
一、嚴格遴選,把好質量關
博士研究生是高校培養人才的最高層次,是未來教學科研和管理的骨幹,對他們無論在政治素質、思想道德品質、基礎知識、工作能力、創新進取精神等方麵無疑都應有相應的標準。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也是學校培養優秀人才的最高階段,能否達到培養的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素材的質量”。“朽木不可雕,良材能成器”。嚴格遴選考生是培養優秀博士生的前提。單憑考試往往不足以為據,而應對其德才作全麵深入的了解,特別要注意他的學科基礎、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經曆、創新意識和獻身精神。應當做到“寧缺毋濫”,保證入學新生質量。
由於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趨交叉、綜合,學科的前沿往往處於相關學科的結合界麵,因此,我們還應注意招收相關學科的碩士畢業生,以期培養知識結構更適應科學技術發展的高級人才。
二、堅持高標準、嚴要求
博士生一進校,導師就開宗明義,提出明確的培養目標。我們明確提出博士論文應具有基礎性、係統性、創造性和工程實用性,即博士論文必須包含基礎性或應用基礎性的科學研究內容,使其成果具有較普遍的學術價值;必須完成比較係統的研究工作,以使研究工作具有較好的科學性;必須在理論上、研究方法上或實驗的結果方麵較前人有所創新、有所前進;作為工學博士論文就必須還具有明顯的工程實用性。無論是開題報告、階段報告、學位論文均嚴格按上述“四性”要求把關,堅持理論分析、計算機仿真和實驗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向。實踐證明這樣做是有效和可行的,並有利於堅持工學博士正確的培養目標和理論聯係實際學風的培養。
三、創造良好的研究工作條件和學術環境
良好的研究工作條件和學術環境是培養高水平人才的必要條件。研究工作條件主要包括科技情報資料、實驗測試設備和計算機條件。研究生應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圖書情報資料和計算機聯機檢索條件。每位研究生必須充分地了解和分析國內外有關文獻,隻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摘取科學的桂冠。流體傳動與控製研究所近幾年來積極引進了相當數量的現代測試設備,並建立了比較優越的計算機條件,使研究生能以較高的效率做較高水平的工作。除了設備條件以外,學術環境也對育才有重要的影響,應當提倡團結、協作、開拓、創新的學術風氣。近年來,我們根據本學科發展大趨勢,招收了流體傳動與控製、測試和儀表、自動控製、流體力學、計算機應用等相關學科的研究生來共同工作,又聘請了校內外相關學科的專家兼職指導,初步形成了學科交叉、滲透的隊伍和環境,改變了傳統的單一學科人才結構和學術環境,並積極支持研究生參加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已參加的國內學術交流累計40餘人次,國際學術交流10餘人次,三年來研究生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和會議上發表論文100餘篇),並不定期舉行開題報告、階段報告、自由選題報告、論文答辯等,活躍學術思想和學術交流氣氛,以期在交流切磋中產生新的學術思想,在良好的學術環境中培育高水平的人才。
四、強調獨立研究,引進競爭機製,鼓勵進取創新
博士生培養應該遵循自學為主、獨立進行研究的原則,導師對研究工作隻作方向性的指導、質量評價和控製。堅持讓研究生獨立選題、調研,獨立設計技術路線和研究方案,獨立建立實驗條件,獨立撰寫科研報告和論文。凡導師指定選題方向的,規定要另做一篇自由選題報告,一則彌補獨立選題的訓練,二則可為後來者提供博士論文選題參考。對於優秀博士生還放手讓他們起草基金申請書或科研課題可行性分析報告,並同時引導博士研究生直接參加國家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和企業協作項目,參加碩士生培養,參加教學工作和國內、國際學術會議組織工作及學術交流等,使他們在工作中增長才幹,培養獨立工作能力。
博士研究生培養同樣應引進競爭機製,在鼓勵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同時要淘汰相形見絀者。對優秀人才應采用發放獎學金、提供特殊工作條件、配備助手、參加國內國際交流、適當縮短學習年限等辦法進行鼓勵。對於相形見絀者應延長學習年限,甚至堅決實行淘汰。建議學位論文按質量評定優、良、中和及格等級,並采用相對評分原則,規定每年優秀論文的限額比例。隻有切實貫徹競爭機製才能激勵博士生的進取和創造精神,才能保證博士生培養質量的逐步提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