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無論規模、層次,還是數量、質量均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全國招收研究生人數從1978年的1萬餘人發展到1990年的3萬人;學位授予人數1982年為博士13人、碩士5773人,1990年達到博士1982人、碩士32090人。研究和探討培養高級人才的方針、方法和途徑,發展的規劃和管理,以及如何使之更有效地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迎接“兩個挑戰”,是我們目前麵臨的重要課題。我認為,高級人才培養應從國情實際出發,立足於國內,本文亦就此專題略發管見。
一、培養高級人才的迫切需要
社會生產的發展,在現代社會以科技發展為關鍵,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比重方麵正占據主導地位。人類知識的積累是按幾何級數增長的,近30年新發展的科技成果比過去2000多年的總和還要多,新科技信息和知識急劇增長。據考察,20世紀80年代知識倍增周期僅為3年。在現代科學技術的體係中,交叉綜合趨勢日益顯著,幾乎所有的技術行業都存在知識更新問題,新理論、新材料、新方法、新工藝、新領域層出不窮,新型產品特別是高技術產品不斷湧現,從新的科技發現和發明到工業應用的周期大為縮短。發展科技、擴大生產,以及社會經濟的綜合運行和控製,都對社會成員的科技知識、智能結構不斷提出了新的要求。換言之,從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到生產應用、經營管理都必然地提出一個決定性因素———人才問題,包括人才在社會大係統中的層次、分布、結構。
一定的經濟發展水平總是與相應的科技人才隊伍相聯係的。列出了幾個經濟大國的GNP(囯民生產總值)數據及研究人員占人口的比例。而動態地看,GNP增長一般也伴隨著科技人才的增長。20世紀70年代從事研究和發展(R&;;amp;D)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擁有量平均年增長率歐洲為 3暢63%,亞洲為 4暢39%,原蘇聯為3暢95%,而北美稍低隻有1暢69%。它們對應著同時期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對我國來說,今後半個多世紀是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關鍵時期。按照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要求人均G N P到21世紀中葉接近目前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今後60年內人均G N P若持續以每年不低於6%的增長速度計,作為世界上11億人口的大國尚無先例。要保證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必然要求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進一步發揮,要求路線正確、決策科學、措施得當。同時許多科學、技術、工程領域的人才需求必將迅速增長,一些傳統學科、傳統工藝也亟待改變保守麵貌,意味著對社會勞動者的教育要求極大提高了。而推動傳統學科進步,對新興領域及一些交叉、邊緣學科的探索研究,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和現代化管理,高新科技產業的開發、經營,還有關係到經濟、政治、社會、法律以及國計民生各方麵的統籌規劃和科學決策? ?都將會突出反映到對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等高級專門人才的迫切需要。在經濟社會發展諸要素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解決好國民的素質,特別是高級專門人才總量上的保證以及層次結構的協調。一句話,“教育為本”確是時代的要求,也反映在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上。
二、立足國內培養的必要性
高級人才作為科技文化的傳播者和創造者、經濟社會騰飛的骨幹力量,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社會發展的重任擔負者。因此,培養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擁護黨的領導,德智體全麵發展的高級人才,培養了解中國國情,麵向中國實際,立誌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的任務更為艱巨。
對高級人才,不僅要求他們具有相當的科技文化知識和業務水平,還要求他們能夠樹立符合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科學的世界觀和為人民服務的人生觀,樹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理想,使他們逐漸成長為國家社會的骨幹和棟梁。要達到這樣的培養目標,造就這樣一代具有高度政治業務素質的人才,培養途徑必須是也隻能是立足國內。但同時也要認真貫徹“麵向世界、麵向未來、麵向四化”的方針,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並充分利用改革開放的條件,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
三、立足國內培養的可行性
碩士、博士研究生等高級人才主要依靠本國培養不僅是一種理想和計劃,也已經是一個時期以來被實踐證明的可行途徑。據1988年的統計,全國普通高校就擁有教授和副教授9暢36萬人,占教師總數的23暢8%,專職從事科研工作的約有 3暢92 萬人。1980—1988年,僅學校科研成果獲國家自然科學獎56項,國家發明獎270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36項。人才的陣容和研究開發的實踐,加之學科建設的發展、學位製度的確立,使高級人才的教育有了法規的保證。近年來,財經、政法、師範科類教育及一些新興、邊緣學科也得到了加強和發展,同我國各項建設基本相適應的多種層次、多種形式、學科門類比較齊全、具有相當規模的高教體係基本形成,實質上也已具備了國內培養高級人才的基礎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