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素質教育的涵義與功能(1)(1 / 3)

素質教育的涵義

眾所周知,培養人的素質的教育就是素質教育。如果能明白素質的性質,那麼素質教育的含義也就是很清晰了。但問題往往很複雜,對“素質”的不同看法也很多,甚至還有學者反對把它定義為“素質教育”。本節將從幾種主要的觀點,素質教育的定義,素質教育的外在聯係三個方麵來分析。

幾種主要的觀點

自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就素質教育問題的著作和文章出版了很多,不少的文章都涉及素質教育的含義。

我們可以看出,我們可以從功能、內容,也可以從目的、特點、甚至是實施途徑來給素質下定義或做解說。我們可以從以上的六種觀點中得到對素質教育內涵的啟示,尤其是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給我們以很明確的指導。

素質教育的定義

上文提過,明白了什麼是素質,就清楚了什麼是素質教育。因為素質是人們先天具有與後天習得的一係列穩定的特性與品質的綜合,所以素質教育培養和增進人們先天特性與後天品質即素質的教育。但這是總的來說,具體地說,素質教育就是提高整個國家國民素質的教育,再往小說就是提高一個國家學生的互質的教育。

很明顯,三類素質與三類素質教育八種素質與八種素質教育均一一對應;所以各種素質的內容即是各種素質教育的內容。一般認為,人們先天具有的為特點,後天通過學習獲得的為品質。因此,身體素質及其身體素質教育的內容就是身體的特點,心理素質及心理素質教育的內容就是關於心理的特點與品質,社會素質及社會素質的內容就是政治、思想,道德等有關於社會方麵的品質。同時我們也要意識到,先天與後天的特點與品質是相對的。

據此,我們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角度,都可以很容易提出素質教育的概念。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這麼認為,他們有自己的認識並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隨著教育報刊上出現越來越多的新名詞,人們也開始用新名詞來表達某種教育思想或教育方法。可以說,這是一種進步。用一個新名詞來表述一種新的教育思想或教育方法是必要的,但有時也會出現問題,比如不嚴謹、不科學,甚至概念濫用……用幾個字來概括一種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或教育現象這樣複雜的問題,很難、也極易出錯。

由此我們可知,當用新詞來概括某種教育思想時,要注意其嚴謹性與科學性不可濫用。但我們在應用時,往往將其忽略。我認為,有什麼樣的培養、發展、形成、提高,就有什麼樣的教育。如要求培養品德行為,就形成了道德教育;要求發展審美意識、審美情趣和美感,就產生了審美教育;要求形成知識、技能、智力,就出現了智育;要求提高身體結構與機能的水平,自然就有了體育。自20世紀90年代以後,全國都要求培養、提升民族、國民或學生的素質,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素質教育。沒什麼好驚訝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經過人們十多年的實踐已證明,素質教育是一個科學而嚴謹的概念。這一點很容易從國務院發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麵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可以看出。這是毋庸置疑的。

總的來說,素質教育就是培養提高一個國家國民或學生素質的教育。它包括身體素質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社會素質教育三大類,其中素質教育又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素質教育、業務素質教育、審美素質和勞技素質教育。經過十多年的實踐已證明素質教育是一個科學而嚴謹的概念。

素質教育的外部聯係

為了更深入了解素質教育,我們淺談一下它與全麵發展教育,個性教育,基礎教育之間的關係。

全麵發展教育與素質教育

(一) 關於全麵發展教育

全麵發展教育定義為促使人的全麵發展或培養全麵發展的人的教育。這是人類的共同理想,從古至今,海內外很多著名的大家都涉及到了這個問題;我國古時候提倡培養“君子”、“聖人”、“成人”;中國現代著名學者王國維主張培養“完全之人物”等都是。他們還規定了全麵發展教育的內容。早在兩千年前的孔子就有知、仁、勇、藝之說,就相當於當今的智、德、體、美的教育。古今中外,最基本的教育為德、智、體三項,而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心理教育等次之。

基於我國現在實施的全麵發展教育來自於馬克思主義思想,所以我們來領會一下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麵以展學說的精神,有助於更好地理解全麵發展教育的實質。

1.馬克思主義提出的關於人的全麵發展學說,可以說是現實與未來的結合。既針對當時資本主義條件下人的片麵畸形發展,又對應到將來共產主義條件下人的全麵發展的可能性與必要性。因此,我們理解這一學說之時,就應該明白現階段人的全麵發展與未來人的全麵發展不是一個概念。

2.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麵發展學說,就是提倡充分而自由的發展人的個性。所以全麵發展與個性發展本是一種概念的兩種說法,不應該將全麵發展與個性發展對立起來,也不能把個性發展與培養特長等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