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病論(二)(3 / 3)

本病除藥物治療外,需養生配合,所謂養生者,一少言,養內氣;二忌色欲,養精氣三薄滋味,養血氣;四精液,養髒氣;法四時,調陰陽,即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戒酒戒煙,戶外運動。故郭康伯說: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將心自醫,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這是有科學道理的。

另外,氣功也是醫治本病的好方法。

第六節肺脹

肺脹古之稱,肺氣腫今之名。兩者命名不一,但發病原委皆明以氣為核心,故沈金整說:肺脹,肺家氣分病也。

本病為常見病,多發病,源於《靈樞,脹論》,發揮於漢代張機,成熟於後世曆代醫家。中醫學中有關肺脹的論述較多,如《靈樞,脹論》曰:氣之令人脹也。又曰:肺脹者,虛滿而喘咳。張機說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秦昌遇(字景明,明,上海人)說:肺脹之症,喘不得臥,短息倚肩,抬身擷肚,肩背皆痛,痛如缺盆,此肺脹之症也。

發病緩慢,咳聲短促,胸中痞悶,喘息,咳逆氣喘,不得平臥,動則尤甚,頸肩背部痠痛,兩目如脫狀,隨氣候變化而病情時輕時重為主。

本病始於久咳、久喘、久哮不解,肺腎呼吸升降之紐受損,肺體受傷而成。

久脹不除則肺內餘氣不淨,無力排出,滯留於肺,肺氣虛滯,氣不暢則血不行,血瘀於心,終生肺心同病之惡果。

久咳是病之始,久喘、久哮是病之根。肺脹則是咳、喘、哮之結果。因為久咳,則肺氣傷,久喘,久哮,則肺體受損。氣與體俱傷,則肺金、腎水相生受阻,發生金冷水寒,肺失呼吸之能,腎失納氣之功,致使中焦脾胃升降機能虛衰,氣、血、津、液循環障礙而成。

本病之發生,雖與久咳、久喘、久哮息息相關,但無因不發病,病成必有因。其病因病機分述如下:

一者,久咳、久喘、久哮,肺氣肺體損傷,殘邪久留。邪伏則氣靜,邪動則氣上奔,奔則肺衛不利,皮毛、腠理、玄府功能弛緩,外在風寒暑熱之邪反複內侵(傷)於肺,致使肺氣逆而咳,咳而還聚於肺,氣壅於肺,久而不除,其體膨大,其肺則脹,而生胸悶喘咳之疾。

二者,久病肺虛,虛久不複,則金不生水,引起肺無呼氣之力,腎無納氣之功,肺不呼則氣貯於肺,久而氣滯於上,腎不納則氣鬱於下,造成上下不交,清氣不入,濁氣不出,壅結於肺,其體膨膨脹滿。故巢元方說:肺主氣,邪乘於肺,則肺脹,脹則肺管不利,不利則氣道澀,故氣上喘逆,鳴息不通而生。

三名水聚痰結,咳嗽,喘,哮日久,上焦氣化不宣,中焦脾氣不運,胃氣不降,致使水津循環障礙,水結津蓄,日久不利,轉化為敗濁痰飲,隨氣上逆於肺,久蓄不除,則肺體膨脹而成。

四者,痰挾瘀血,病久肺氣大傷,內有鬱結之痰,複感外邪,肺氣鬱閉,血行無力,積而為瘀,致使痰瘀相結於肺,滯留於心,而呈喘、悸、口唇紫紺,不得臥之狀。故張石頑說:肺脹而喘,左右不得臥,此痰挾瘀血礙氣而脹。是其義也。

概而言之,本病的形成,是以久咳、久喘、久哮,複感外邪,肺之體用俱損,呼吸機能錯亂,氣壅於胸,滯留於肺,痰結肺省,肺體脹滿,張縮無力,而成肺脹。三、辯證論證

本病是在漫長歲月裏,久咳、久喘、久哮不愈發展而來。其證多虛少實,但多為虛中挾實,因此,病情複雜,病程亦長。

由於久病肺虛,往往在秋、冬二季,氣候變遷,複感外邪,促使病情逐漸加重,所以臨證要正確運用四診八綱之理,深入了解病史,細致觀察病情,正確判斷病位、病性,分辨肺腎氣虛的程度,疾結深淺,寒熱盛衰,即《素問經脈別論》所說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也。

《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肺病者,日中甚,夜半靜。肺欲收,急食敢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由此可知,肺氣為病,其治以收斂為主,視其病情分別采取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方法。

(一)寒飲候(外寒內飲)

主證咳逆上氣,喘滿,兩目怒視如脫,咳痰清稀,吐出吹拂不斷,語聲前輕後重,胸中痞滿,口幹不欲飲,咽喉不利而緊癢,身痠楚,惡寒,小便不利,麵色青白不澤,舌體肥大,舌質紅,苔薄白而潤,脈浮而無力。

治法:溫肺散寒,降逆滌痰。

方藥:小青龍湯主之。以麻黃、桂枝內宣肺氣,以通水道,外調營衛,解散在表之風寒。幹薑,細辛,半夏合用辛開溫中,降逆滌痰散飲。五味子與半夏合用一開一含,使氣化宣達以收斂肺氣,以固真水,欲汗不過,降而有升,以開水道之閉,通行內飲。芍藥、甘草兩合解表,使外邪得解,內飲得通。

若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本方加生石膏,借麻黃、桂枝、半夏、幹薑之力,則有辛涼清熱豁痰之功。

(二)痰熱證

主證:晐逆,喘息動肩,不能平臥,兩目怒視欲脫,麵目浮腫,身鐓惡寒,或微發熱,肢節痠楚,咳痰色黃,口千渴而不飲,舌紅,笞薄黃而潤,脈大。

治法:外疏風熱,內散飲邪。

方藥:越婢加半夏湯主之。以麻黃、千薑、生石膏為辛涼合劑,辛能直攻外邪,涼能清內熱。甘草、大棗安內外,以斷外邪再入之路。半夏、生石膏合用,石膏借半夏之辛溫亦能豁痰,半複借石裔,辛涼亦能清熱,二者能開閉塞之路,使肺管中之斑熱淨除不留,以緩其症也。

(三)痰濁阻肺侯

主證:有輕重之別。輕者,咳,喘,咳痰清白,喉@痰鳴,胸悶,動則氣短。重則喘息不得平臥,胸高,晐聲連續+已,晐痰粘稠而多,短息動肩,語聲重濁,納呆,便秘,麵色灰白而暗,舌胖白質紅,苔白膩而厚潤,脈沉緩而滑。

治法:宣肺利氣,祛痰平喘。

方藥:溫肺桂枝湯主之。以桂枝、當歸通陽和血。沉香、蘇子降氣平喘,開結胸中痰壅。橘紅、茯苓、半垔、桑皮大隊化痰,以開痰塞之路,使痰去氣利。薑汁宣通三焦氣化,以行痰溫之邪。

若咳痰不爽,加指迷茯苓丸。藥以茯苓、玄明粉、半夏辛開而潤,使痰涎能化,宣通肺氣。若便秘,喘不得臥,腹脹者,加透羅丹。藥以巴豆霜、杏仁、牽牛、大黃開結祛痰,使表裏氣通,上者能降,下者能升,其喘咳得解。

(四)痰阻血瘀候

主證:喘咳不已,左右不得臥,胸腹脹滿,納食尤甚,口渴不欲飲,眩暈、心悸、手足青紫,顏麵青黑,口唇紫紺,舌赤少苔,脈弦細而澀。

治法:理氣化瘀,宣肺豁痰。

方藥:《沈氏尊生》加味四物湯主之。以四物湯養血補血調血,改善血循。加丹皮、桃仁強化活血化瘀之力。枳殼、桔梗、香附開肺之氣結,宣肺利氣。半複、竹瀝、海浮石、薑汁辛潤利肺,以驅痰涎。

(五)肺腎氣虛候

主證咳聲低怯,胸滿短氣,喘息不已,言語無力,動則自汗,腰膝痠軟,甚則喘咳,涕淚俱出,或四肢不溫,尿少,浮腫,麵色晦黯,舌紅體胖,萏淡白而潤,脈沉虛而弱。治法:補腎納氣,理肺化痰。

方藥:《醫方類聚》蛤蚧丸主之。以蛤蚧、人參益腎補肺,扶元固本。半夏、杏仁宣肺降逆祛痰;瓜蔞、阿膠潤肺化痰。青皮、大棗理氣和中,培土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