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後人本心理學”
“後人本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20世紀70年代從美國興起的,目前勢頭仍然強勁的一種心理學的新思潮。迄今為止,心理學已經有四大思潮:弗洛伊德心理學、行為主義心理學、人本心理學、後人本心理學。故“後人本心理學”又稱“心理學的第四思潮”,或簡稱“第四心理學”。
“後人本心理學”的英文原文是“Transpersonal Psychology”。“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的中文譯法目前還有“超個人心理學”、“精神心理學”等。這些譯法各有一定的優點,但也有一定的弊病。它們共同的最大問題是不能夠傳達出後人本心理學與人本心理學之間的密切關係。“超個人心理學”這一譯法容易引起誤解,人們也許會感到困惑,在個人之外還有什麼心理呢?或者,有些人會把它與研究特異功能的心理學聯係起來。“精神心理學”這一譯法雖然強調了後人本心理學的精神性的方麵,但它仍然不容易讓人看明白,它容易與“Spiritual Psychology”混淆,也沒有表達出後人本心理學有比以前幾種心理學思潮更大的涵蓋麵的特點。把“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譯為“後人本心理學”可以避免這些問題,從字麵上也可以講得通。“Trans”有“超越”、“貫穿”等意思。既然是“超越”、“貫穿”,則肯定是在之後。所以,從“Trans”也可以引申出“後”的意思。“personal”的意思就是“個人”、“人”。關鍵在於,這種譯法更加接近“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存在的實際。
後人本心理學的出現有深遠的社會基礎。
目前整個世界的發展取向正在轉型,從對“有增長而無發展”的GDP(國民生產總值)的盲目崇拜,轉向到超越。實現這一超越的指標就是“GNH”,即國民幸福總值(Gross National Happiness)。
美國社會學者保羅·瑞恩(Paul Ray)和同事經過長達15年的研究,對大量的調查問卷進行了統計分析,1998年提出了一個新穎的詞彙:“LOHAS”。“LOHAS”是英文“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的縮寫,其意思是“健康和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我國有人把它生動地翻譯為“樂活”。“樂活”的概念目前在美國已經被廣為認同,2006年的樂活論壇甚至已經是第10屆。據美國2005年第9屆樂活大會公布的數字,美國至少有6000萬的樂活族。
美國評論家平克指出:“有非常大量的證據顯示,當收入高某種小康水平以後,更多的錢對提高生活的滿足感和幸福感的作用十分有限,真正給人帶來滿足和幸福的是金錢以外的東西:滿意的工作,密切的關係,過有意義的生活等。我認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從生存鬥爭中解放出來,會有更多的人追求生活的意義,追求生活的目的和那種超越感。”在某種意義上,“後人本心理學”的宗旨正是“追求生活的意義,追求生活的目的和超越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威廉·福格爾(Robert William Fogel)提出“第四個大覺醒”(the fourth great awakening)的概念。他講述了對自我實現的追求是如何從這個星球上的一小部分人擴大開來的,在發達國家尤其如此。也有人把這叫做“意義需求”(meaning-want),也就是說,地球上的一部分人已經從“物質需求”(material-want)轉到“意義需求”了。
美國密執安大學的唐納德·英格爾哈特(Ronald Inglehart)把這種價值觀的變化稱為從物質主義價值向後物質主義價值的發展。他認為,達到一定物質生活水平所帶來的自由使人們能夠追求更多的東西,這是一種享受。
後人本心理學的代表人物,首推肯·威爾伯(Ken Wilber)。除了他以外,後人本心理學著名的發言人還有弗朗西斯·沃恩(Frances Vaughan)、羅傑·沃爾士(Roger Walsh)、查理·塔特(Charles Tart)等。
二、後人本心理學的主要特點
1993年,美國出版了由羅傑·沃爾士和弗朗西斯·沃恩合編的《超越私我之路》,這是比較權威的關於後人本心理學的一部著作。羅傑·沃爾士和弗朗西斯·沃恩收錄了該書出版前的關於後人本心理學的代表性文章46篇,作者共33人,其中肯·威爾伯的文章最多,共8篇。該書的內容包括各種後人本心理學的體驗、靜修、開悟、做清醒夢的意義、致幻劑對人的意識的影響、後人本心理學與科學、後人本心理學與神秘體驗論、長青哲學、瀕死體驗、深度生態學、後人本心理學與社會、後人本心理學與全球危機等。
按我理解,後人本心理學是一個範圍廣闊、邊界比較模糊的心理學思潮,它拓展了心理學的研究領域。盡管有關這一思潮的研究者們的觀點不盡相同,從它與個人的成長、人類自身的發展以及人類與生態的協調來看,具有後人本心理學傾向的心理學家至少一般都認同下麵這些特點和理念:
1.讚同長青哲學。以更加開放、廣闊的心態理解人性,認為人是宇宙進化的產物,宇宙的進化具有從物質到生命、從生命到意識、從意識到靈性這樣一個過程。與宇宙的進化相應,迄今為止人有4種性質:物質性、動物性、人性、靈性(神性)。這是一種新的關於人性的模型,是迄今為止對人性最豐富的理解。
2.在對人類最高潛能的理解上,反對還原論,一般反對把人的人性和靈性(神性)割裂開。對人的神秘體驗持開放的科學態度。
3.把健康的概念擴展到“身、心、靈”整體的“大健康”。也就是說,按照後人本心理學的觀點,如果一個人身體健康,心理上也沒有什麼問題,但卻缺乏終極關切,他仍然不算真正的健康。肯·威爾伯在自傳《一味》的前言中曾經這樣寫道:“這本劄記的主旨乃是要強調身心靈並非互不相容,肉體的欲望、心智的理念、靈魂的了悟都是宇宙神性的完美展現……”這不僅是《一味》的主旨,也可以看成是後人本心理學的主旨。作為一種心理學的新思潮,後人本心理學的首要貢獻是拓寬、豐富和深化了對於人性的理解。把健康的概念擴大到“身、心、靈”的“大健康”。(詳見本書第二部分對“大健康”問題的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