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總是期望兒女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在言談中拿兒女相互比來比去,這無疑給兒女造成壓力,甚至使家庭關係緊張。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追求的目標,父母把目標訂得太高,兒女很可能因為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值而產生壓力。
大齡青年的相親苦惱
行為表現
大齡青年是最近幾年走俏的名詞。一般說來,年近30歲的單身肯定是大齡青年了。具體來說,男年滿25周歲、女年滿23周歲以上初婚的即為晚婚,而最早的結婚年齡男性為22周歲,女性為20周歲。那麼超過晚婚年齡23歲左右的青年就已經算大齡青年了,如果你已經28歲,仍舊是孤家寡人一個,也就是說,你在婚姻這方麵存在困難,那麼你也就名副其實屬大齡一族了。
生活案例
王女士是某外企部門經理,作為一個成功的白領女士,年過三十的王女士卻還是孑然一身,這已經成為王女士父母的一塊心病。王女士對結婚並沒有抵觸情緒,但是由於工作很忙,經常國外國內出差,同時也因為其在公司地位較高,收入很高,想要找一位條件相當的如意郎君顯然不那麼容易。王女士想結婚但沒有結婚對象,跟王女士年齡合適的人吧,要麼已婚要麼已有對象,比王女士大的人吧,她嫌人家年齡大,比王女士年齡小的吧,又沒有經濟基礎,王女士自己又是萬般不願意。家裏沒少安排王女士去相親,恨不能見個認識的人都要問有沒有合適的人選。對父母安排的各種相親,王女士見慣不怪。雖然不想應付這種場麵,但看父母的熱情樣,也不忍心潑冷水。如此一來,王女士更是煩躁,最近也經常為了這事和父母發生爭執。
心理診治
交友會、相親會搞得不亦樂乎,但是問問赴會的青年男女,有多少是自覺自願的。好多人隻不過是被迫為之,皇帝不急太監急,在父母的威逼利誘之下,隻好陽奉陰違勉強應付一下,內心裏對交友會不過是持敷衍的態度而已。
像王女士這樣的情況在當今社會已經很常見,王女士已經被劃為大齡青年一族了。何謂大齡青年?在父母的眼裏你要是再不結婚就給你斷絕關係,在兄弟姐妹眼裏你是一個“怪物”,在朋友眼裏你是一個另類,這個時候,估計跟大齡青年沾上邊了。年齡大了,家裏人當然開始著急,就連親戚朋友都紛紛關心,往往幾天不見,見麵第一句話就是“找了嗎?”父母更是這樣,眼看別人50歲已晉升爺爺輩,自己也五十有餘了,還在爸爸輩徘徊,能不急嗎?於是“找了嗎”成為家中使用最頻繁的問句。最不愛聽的話就是“找了嗎?”對於父母的這份愛,兒女們有的感激,有的其實並不領情:被趕著去相親,常常伴有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失敗感”不亞於工作壓力。
現在城市裏大齡未婚的青年人越來越多,是他們不願意早結婚嗎?也許並不是。這些大齡青年普遍都擁有了較為滿意的事業和物質基礎,他們最易犯的錯誤是把工作邏輯和生活邏輯混淆起來,心理上自我設限。
愛情和工作遵循著不同的邏輯。愛情的樂趣,很多時候需要“無為而治”。美好的愛情往往發生在一瞬間,沒有精心的計劃和準備、沒有野心、沒有奢望。美好的愛情是直覺的產物,而一份工作則需要你用入世的心來設計,擁有野心、準備、目標是事業成功的前提。但在愛情中,野心隻能讓它變質,過分要求也會讓愛人不堪重負。所以,以經營工作的心態來對待愛情,評價愛的價值是注定要失敗的。
30歲的單身貴族普遍用的托詞是:為了學業和事業,沒時間談戀愛;現在還沒有準備充分;物質基礎還不夠牢靠。他們不妨問問自己:愛情如果來了,還需要這些美麗的托詞嗎?《聖經》上說:隻要你尋找,我就指引;你叩門,就給你開門。愛情也是這樣,隻要你尋找,就一定有答案;隻要你叩門,幸福就會到來。怕的是你在尋找幸福的路上,因為自卑、完美主義、絕對糟糕的心態,自己就打了退堂鼓,半途而廢。
其實,大齡青年追求愛情根本不是難事。首先,告訴自己:我是可愛的,讓自己變得更加快樂,克服自卑心理,這是吸引別人的第一步。其次,自我承諾:我是可以找到幸福的,克服那種“幸福難以找上我”的絕對糟糕心理。閉上眼睛,想象著幸福就在你的眼前,看些相關的文學作品、電影,傾聽歌曲等都可以幫助你預習那種愛的感覺,感受其中的快樂。再次,要相信自己要找的那個人是一定存在的。把理想中的愛人的模樣描畫出來,寫下你所傾心的那些品質,排除一些可以不必考慮的部分,克服“完美主義”心理。最後,給自己製造機會,參加一些團隊活動,克服等待,保持主動,你一定會敲開愛情之門。
輕鬆一刻
跟第一次相親的對象結婚
有一個23歲的女子,在伯母的介紹下,第一次相親,一番老套的客套後,女孩子覺得男方魅力不足,更何況自己還年輕,機會還有很多,便在心裏想要拒絕這第一次的相親。
正這樣想的時候,男的突然開口問:“請問你是第一次相親嗎?”接下來又說:“其實我朋友給我忠告,相親時若沒有太大不滿,最好跟第一次相親的對象結婚……”他解釋說,根據他朋友相了很多次的經驗,相親次數越多,對對方的滿意程度會越來越下降,因為每一次會對下一次有更多的期待,他朋友最後不得已結婚了,卻覺得第一次相親的女孩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