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心理健康問題篇(4)(3 / 3)

她把這種療法告訴了不少失眠者,都收到同樣效果。據了解,維生素B1的作用是維持神經、心髒和消化係統的正常功能,促進糖代謝;它的用途是治療腳氣病、神經炎、食欲不振、帶狀皰疹等。服用維生素B1,為什麼能治療失眠症,這還需要進一步查明,不過,無疑的是它能對大腦的高級神經係統起到抑製的作用。失眠的朋友無妨一試。

最後,再介紹一種“斷眠”的睡眠方法。即在工作繁忙勞累,情緒比較緊張的時候,抽空打個盹“小睡片刻”。它會使你解除疲勞,精神煥發,提高工作效率。甚至有些人在小睡一會兒後,就可以長時間地清醒工作。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收效?因為打盹有如充電,可以彌補睡眠的不足。找個角落、倚斜瞌睡一會兒後,會使人感覺舒服一些,精神上得到緩衝,也可以消除因工作而帶來的焦慮,放鬆心理的緊張。另外,養成了打盹的習慣以後,可以增進對睡眠的控製能力,想睡的時候就能立即入睡。

不過,並不是人人都可以斷眠、小睡片刻的。這是因為:首先得解決思想認識問題,不要對打盹有厭惡感,覺得打盹不雅觀、不文明等;其次是要排除心理上的種種幹擾,訓練成一種什麼時候小睡都可以、小睡多久也都可以的硬功夫。

美國佛羅裏達大學的心理學博士韋柏說:“打盹不僅僅是嬰兒離開繈褓期前最後放棄的一種行為,同時也是成年人最先‘返老還童’的一種行為。打盹實際上是人類向大自然的歸順。”他的意思就是說,打盹是順乎自然的事情。不必對打盹感到羞恥,也不必對打盹感到厭惡。韋柏同時講到,打盹這種自然的傾向延續到成年後,由於往往會遭受來自社會輿論的壓力等,而使打盹自行壓抑。

這裏當然不是勸大家不分時間、場合和其他條件地都去小睡。比如說,在重要的、嚴肅的會議上,你就不能小睡,因為往往在你小睡的時候,你沒有聽到事關重大的講話或議論。在你和女友會麵時也不能打盹。20世紀50年代一位年輕的大學教師,當他在公園裏初次和女友見麵時,就因為頭天晚上備課過遲而疲乏得困盹了片刻,以致終身大事幾乎“告吹”。

人為什麼要睡眠?

你知道現代科學對睡眠現象是怎樣解釋的嗎?相信當你掌握了有關睡眠的科學知識以後,定會幫助你打破對睡眠的神秘感和懼怕感。

一、睡眠的兩種模式

睡眠,實際上有身體的和大腦的兩種不同模式。過去,在醫學上研究睡眠,采用電氣生理學(腦電波和腦電圖)的方法,現在,在生理心理學上,不僅使用這一古老的方法,而且結合采用眼球轉動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觀察人在睡眠狀態時的眼球轉動、呼吸和心跳節奏的改變、麵部表情的變化、身體活動以及其他生理機能的變化,然後和睡眠時候的腦電波與腦電圖加以對比。

研究結果發現人類睡眠有兩種模式(形態):一個是“快速眼動”(REM)的睡眠,另一個是“非快速眼動”(NON-REM)的睡眠。前者是身體的睡眠,後者是大腦的睡眠。這種新的觀點大約是在1953年前後由美國學者首先提出來的。於是現代生理心理學在評價正常的睡眠過程時,就不僅僅個別地觀察腦波、腦電圖和眼球的轉動的情況,而且更進一步地采用睡眠的“多種波動描記器”了。

1.快速眼動睡眠

使用這種複合式的描記器的研究結果,發現“快速眼動”式的睡眠,乍看起來雖然真的像是在睡眠了,可是眼球卻在頻繁地轉動著。這種睡眠腦波接近於最淺狀態的睡眠,幾乎就是接近於覺醒狀態的腦電波。這種睡眠狀態,大部分都會做各式各樣的夢,經常是有夢的淺眠。嬰兒的睡眠的這種“快速眼動”時間最長。

為什麼說這種睡眠是“身體的睡眠”呢?因為這種睡眠,雖說身體保持著睡眠的姿勢,消除了筋肉的緊張,可是大腦還在活動著,它隻能起到消除筋肉疲勞的作用。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試驗:把這種睡眠的人弄醒,想要讓他不采用這種模式睡覺,結果第二天反而適得其反,反倒又增強了這種睡眠的程度;而且他們的頭腦盡管相當清醒,可是卻表現得情緒焦躁、全身懶散無力、睡眠不足的一些感覺。因此,可以說這類睡眠對於身體來說十分必要,是消除身體疲倦的“身體的睡眠”。但是,這類睡眠必須和“非快速眼動”型的睡眠相互結合起來,才形成真正理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