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梁漱溟問答錄》這篇長文,自1986年《人物》雜誌第一期開始連載以來,受到讀者歡迎。作者要我寫幾句話,我欣然同意。
汪東林是位中年同誌,現在是《人民政協報》記者,但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他就到全國政協機關工作,並一直在我所在的全國政協直屬學習組擔任小組秘書多年。二十多年來,我自己在學習中不免發表了不少言論,也斷斷續續地多次講過自己曆史上經曆過的若幹人和事。不過我自己隻是講,並沒有記錄,時過境遷,也就記不得那麼多、那麼細了。但汪東林同誌是小組記錄,他當時作了筆記,而且有心保存下來。從1980年開始,他就著手撰寫並在《光明日報》、《北京晚報》、《團結報》、《東西南北》等報刊上陸續發表有關我的文章。其中一篇題為《在“批林批孔”運動中的梁漱溟先生》為海內外好多家報刊轉載,文中許多內容都是汪東林同誌所記錄並保存下來的,我於1974年間在政協直屬學習組的若幹次發言,以及當時受到批判鬥爭的情況均在內。
正因為汪東林同誌並不是同我隻有一麵之交的新聞記者,而是多年相識的晚輩朋友,他對我的情況較為熟悉,並且掌握了若幹資料。所以,在他於兩年前著手撰寫《梁漱溟問答錄》這篇長文時,一方麵找我采訪,補充內容,一方麵搜集、整理已有的資料(包括由我提供的舊作《我的自學小史》、《我的努力和反省》等),使工作進行得比較順利。他大致寫了不到一年時間,便開始在《人物》雜誌上連載發表了。
但是,由於我出生於1893年,從晚清就先後上過幾個學校,辛亥年前即加入了京津同盟會,算起來已為人生問題和中國問題探索並奔波了八十個年頭了。如此漫長的歲月,經曆了多少人和事,要細細敘述並撰寫出來,數量將相當可觀。《梁漱溟問答錄》還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著重於政治社會活動,對我的哲學思想、學術研究等方麵,則記述得較少。另外,由於時間漫長,我的記憶自然有不確切之處,而汪東林同誌的年齡又隻有我的一半,解放前的事他並無親身經曆,因此文中就難免會出現某些時間或空間上的差錯。這方麵,自然希望各個時期的知情者和廣大讀者多加指正和補充。
1987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