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附錄二(2)(1 / 2)

43.施仲衡.奧運地鐵啟示及奧運後地鐵發展——在第四屆中國交通高層論壇上的講話[J].都市快軌交通,2008.

44.施仲衡,沈子鈞.抓住機遇 又好又快建設城市軌道交通[J].都市快軌交通,2009.

45.黃衛,譚慶璉,施仲衡.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新技術[M].第3集.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46.施仲衡,沈子鈞.讓科技引領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J].都市快軌交通,2010.

47.施仲衡.新型城市軌道交通技術[J].城市軌道交通,2011.

48.施仲衡,沈子鈞.再論城市軌道交通可持續發展[J].都市快軌交通,2011.

49.施仲衡,沈子鈞.構建安全、多層次的城市軌道交通體係[J].都市快軌交通,2012.

50.施仲衡.結合地鐵工程建設做好大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及其工程風險防範[C]//重大地下工程安全建設與風險管理——國際工程科技發展戰略高端論壇論文集.2012.

51.施仲衡,沈子鈞.構建科學、安全的城市軌道交通體係[J].都市快軌交通,2013.

52.施仲衡.建設符合我國國情的地下鐵道[J].都市快軌交通, 2013.

53.施仲衡,沈子鈞.城市軌道交通應提高經濟效益[J] .都市快軌交通,2014.

第一張 後記

在我80歲生日前,北京交通大學城市軌道交通研究中心梁青槐教授組織了一個寫作班子幫助我撰寫回憶錄,人員包括北京交通大學學校黨委宣傳部袁芳、中國教育出版社張鷹、我的博士研究生李小紅,以及我的小女兒施翃、南昌大學新聞係研究生郭慧敏。他們根據我口述的50多年工作經曆以及我積累的一些曆史資料,整理出了將近20萬字的回憶錄初稿。但由於我工作一直較忙,且因早期沒有寫回憶錄的思想準備,未事先做較多必要的記錄,現在年事已高,對往事的追憶已較模糊,且沒有充裕的時間去很好地回憶和思考,導致很多事件的敘述較為淩亂、顛倒,因此初稿完成後我想再搜集些資料,並好好回憶後進行補充和完善。然而,2010年我身體不適,2011年在301醫院住院一個月,後又在協和醫院做手術,導致上述工作有所耽擱。

最近,中國工程院要求院士(尤其是資深院士)出版傳記,明確要求自傳內容除介紹個人主要經曆(包括求學、工作和家庭等)外,應重點描寫從事國家工程科技事業的奮鬥曆程,突出反映院士為國家工程科技事業做出貢獻的先進事跡和頑強探索的曲折過程,以及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等。根據上述要求,我又不得不重新提筆,在初稿的基礎上進行逐年逐事的回憶、思考和整理,並請對我近60年來工作曆程比較了解的北京交通大學的張彌教授和我的夫人李太惠女士幫助我進行回憶,尤其是張彌教授對初稿進行了反複修改和完善,小女兒施翃、博士生李小紅為回憶錄的定稿進行了大量的資料搜集,大事年表和論文著作目錄的整理,圖片掃描、插入和文字整理等工作,終於完成了回憶錄的撰寫。在回憶錄成書過程中除了得到上述各位親友、學生的幫助外,還有北京城建院院士工作室葉曉平,北京交通大學梁青槐教授、江輝博士協助進行整理、錄入。特別是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包敘定會長慨允為本書作序,並對回憶錄內容提出了很多很好的修改意見,在此一並表示誠摯的謝意!

在對往事的回憶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地鐵交通工程是一個龐大且複雜的係統工程,從前期規劃到設計、建設,以及後期的運營管理過程中,涉及的專業麵廣,工作量大,其中的每項工作都不能靠任何個人獨立完成。總結起來,我有以下4點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