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村外不知何處,彤雲密布,風瀟雨晦。一條大河奔流不絕,宛宛轉轉,昏昏浩浩。河灘上散落著許多木板,還橫七豎八倒著十幾個人,盡皆衣衫殘破,渾身淤腫。這些人除卻高矮胖瘦,其餘諸如年齡老幼、性別男女早已分辨不出。
半晌一個雙腿浸沒水中、上身伏在岸頭之人徐徐蘇醒。他拚盡氣力才翻過身來,懷中竟現出一個半大孩童。此人正是東方明,那半大孩童則是他的兒子小子墨。
東方明久昏初醒,隻覺口幹舌燥雙目眩暈,全身酸脹無力。他見兒子不省人事,忙去以手試他鼻息,直至發覺他呼吸均勻,這才心中稍定。既而他匍行來到河邊飲了幾口水,卻被河水中一股硫黃味嗆到,又惡心的吐了幾口。饒是如此,這河水下肚卻解了他燒心之渴,使他恢複不少精氣。
又過一陣,東方明漸能直起身子,便去查驗另幾人傷情,卻不想這些人竟無一生還,東方明驚慄之餘更且悲從中來,禁不住一行熱淚淒然而下。
此刻風雨未止,天地愈發渾噩。東方明固然痛心疾首,卻不得不作打算。他自思先找個地方為兒子醫治調養,再折回將這些罹難之人好生安葬。於是便背起小子墨緣著河岸奔下遊而去。踉踉蹌蹌行了半個時辰,卻不見一戶人家,恍恍惚惚又行了不知幾時,著實難再撐持,眼前發黑又昏倒在地。
待東方明轉醒過來,頓覺天朗氣清,眼中所見較之早前則是另一番景象:遠山如黛,霧湧雲蒸,龍翔鳳翥;近水欲迷,浮嵐暖翠,鷺飛魚躍;芳草鮮美,桃紅紛飛,蜂蝶如聚。
東方明看的癡了,迷蒙中忽聽得耳內傳來一個聲音道:“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朽訪遍訪天下奇山幽穀一十四載,參透陰陽八卦七十二變化,破解重重機關迷陣,方尋見這片隱世淨土。兩位後輩卻因禍得福,馭水乘風來此仙境,不得不說是緣深福厚啊!”那聲音厚重無比,渾自天成,猶如天外飄來一般。
東方明聽這話音雖像是來自一位老者,卻氣度不凡,絕不似凡人所語,心下疑道:“這與我說話之人不知是人是鬼?莫非我已不在人世?”東方明亦是個飽讀詩書之人,但他恍然間遇到諸多光怪陸離之事,也難從古籍經典中尋得一知半解,不由得也要聯想到鬼功神力。
他極目望去,卻見遠方天地交界有一道白光距自己愈來愈近,俄而那白光化作一個飄忽的身影翩然而來,步履間猶如乘雲跨風、太虛飛升。行至近處才見是一位銀袍素履的老翁,手持白玉浮塵,雪發輕束散落肩頭,身後還隨著一名小童。
隻因那老翁一身銀素太過耀眼,東方明諦視之下,竟也看不清其神貌。隻覺他眉間恍如聚天地之氣,胸中仿若藏乾坤之機,著實一幅仙風道骨的上仙模樣。再看那小童,麵如璞玉膚若凝脂,雖是髫年孩童的顏容,卻盤了一頭烏黑雙丫髻,猶綰雙螺近額,端的楚楚動人,雋秀絕俗。
東方明恍從陰曹地府又逢琅嬛仙境,一時竟不知所措。正夷由間,那老翁攜小童已到了跟前。東方明忙起身施禮,畢恭畢敬道:“敢問上仙尊號?小子如今是在何處?”
那白袍老翁仙然一笑,道:“老朽不過凡間一個避世之人爾,一不能助天下蒼生渡厄,二不能教亡故之人重生,雖一時興起自號‘桃源仙翁’,亦不過予以消遣浮生罷了,這‘上仙’二字委實當不得。至於此地……不妨就稱它‘桃源仙境’吧!”
東方明聽那老翁自稱‘桃源仙翁’,又觀其音容笑貌、行為舉止確非凡夫俗子所比,當下絲毫不敢怠慢。驀地他抱起兒子,跪到桃源仙翁跟前,拜求道:“小子東方明,在仙翁麵前多有失敬。小子魯莽,見仙翁蕭然塵外定乃世外仙人。小兒東方子墨至今昏迷未醒,還請仙翁設法救他性命,小子今生來世定當銜環結草以報鴻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