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惡奴(1 / 2)

這是一個走上了岔路的時空位麵,在這裏有著不一樣的曆史。古有黃帝、炎帝部落聯盟而後成華夏族,夏禹治水而後有夏朝,成湯伐夏而有殷商,姬發牧野之戰而有西周,秦滅六國一統華夏,後曆經兩漢、魏晉。在西晉八王之亂後,五胡亂華、神州陸沉,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部陸續入主中原。就在華夏族最為黑暗的一頁當中,曆史開始走上了一個新的拐點:一代梟雄趙胤風橫空出世,趁著東晉司馬氏勢微,獨攬東晉大權。而後趙胤風勵精圖治,待國力漸複之後揮師五十萬北上,橫掃五胡十六國一統天下,以國號‘大楚’立國。

大楚帝國在吸取了東晉滅亡的教訓之後隨之開始了一係列的改革。中央實行三省六部製,皇權之下設尚書令、中書令、門下侍中三位宰相分掌相權,其下又設吏部、禮部、兵部、戶部、刑部、工部分別管理國家政務,而全國各地方則實行郡縣製管理。在用人取士上,趙胤風吸取兩漢、魏晉讓世家門閥做大的教訓,改九品中正製為科舉製。

此外,趙胤風以武立國,對於大楚帝國的軍製進行了最為係統化的改革。兵部負責軍隊的日常管理,但是卻無調兵之權。同時在三省六部之外設立最高統帥部,由大將軍、驃騎將軍、參謀總長三人共同執掌,直接向帝國皇帝負責。最高統帥部日常隻有萬人以下的部隊調動權力,戰時則負責軍隊的全麵指揮。地方軍製則是已經接近近代軍隊,十人設一班,三十人設一排,九十人設一連,二百七十人設一營,一千人設一團,三千人設一旅,一萬人設一師,三萬人設一軍。此外,戰時還有集團軍、兵團等建製,但不為常設。

由於趙胤風的一係列改革,使得大楚帝國一躍而成整個大陸政治、軍事、經濟第一強國,從而開創了華夏自兩漢以來最為繁榮的盛世,史稱“楚漢光輝”。

自武帝趙胤風開國以來,大楚帝國傳至趙天宇這一代已有二十一帝。二百年餘年的時間,曾經大陸最輝煌的強大帝國,也開始逐漸的呈現日薄西山之態。

在大楚帝國北方陰山山脈以北,向來被稱為蠻荒之地。多少年來,這裏沒有文明、信仰、當然也沒有國家,這裏的人們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他們崇尚鮮血和暴力,通過血腥的屠殺來掠奪有限的生存資源,他們為了生存已經付出了全部的精力。

但是在大楚帝國國力漸衰對北方的控製力大大削弱之際,在這片蠻荒的土地之上開始逐漸的孕育出新生的力量。在帝國皇帝趙天宇登基的第二年,發生了震驚天下的“血色冰霜”之役。帝國西北麵的‘水氏部族’突然間不宣而戰,近五十萬精銳鐵騎悍然揮師南下,在大陸第一名將水柔冰帶領之下,水家的“冰霜鐵騎”僅僅五天的時間就奪甘泉,克洛川,破潼關,直逼帝都長安。仿佛在一夜之間,‘水氏部族’就給了一向高高在上的大楚王朝一記響亮的耳光,使他不得不正視北方。至此之後,大楚的北方多了一個強悍的近鄰——水氏部族,堪稱草原第一強國,帶甲百萬,虎視中原。此外,大楚要麵對的還有原先的草原霸主金帳汗國分裂而來的東胡、西遼。在西麵則是西羌部落以及吐穀渾、大勃律、小勃律等大大小小的附屬國;南麵則有南蠻、吐蕃兩大強國以及各個雜居的部族。

然而“血色冰霜”一役並沒有真正讓大楚國人警醒。二百餘年的繁華,使得居於大陸中央的大楚帝國從官僚到庶民陷入到了一種紙醉金迷之中,卻沒有發現如今的帝國已經從一頭富於侵略性的雄獅變成了溫順而又多肉的大象,四麵的群狼都已經開始蠢蠢欲動了。

此時,在大楚帝國的西南邊陲——建寧郡下轄的會澤縣龍馬鄉卻在孕育著這個波瀾起伏的大時代當中一顆最為璀璨的星辰。

建寧郡下轄多個縣,主要是:麒麟縣、沾益縣、宣威縣、羅平縣、富源縣、會澤縣、馬龍縣、師宗縣、陸良縣等。這裏地形地貌多樣,民族風情各異。在這裏可領略到彝、壯、苗、瑤等各民族獨特的語言、風俗和信仰。

會澤縣龍馬鄉,一切都從這裏開始。

宇流明,巴蜀益州人士,其祖上為蜀中富豪,後因得罪權貴,被迫舉家遷往益州西南部的建寧郡,後宇流家族定居於此。由於建寧地處帝國西南邊陲,四野蠻荒、不通商路,宇流家也日漸衰落,不複昔日之豪闊。傳至宇流明之父宇流承業這一代,家產更是幾乎消耗殆盡。家中僅有宇流明一代單傳,隨著宇流承業日漸老邁,他也把未來振興家族的希望寄托到了兒子身上。

宇流明其人確有與常人不同之姿。其自幼敏而好學,經史子集觸類旁通,但卻是淺嚐輒止並不似一般讀書人深入鑽研、埋頭苦讀,而且他本人對於科舉入士似乎興趣也不大,卻是常好四處尋訪交友。在龍馬鄉地界無論是鄉間、田地,還是山野、密林,無不遍布其足跡。而宇流明不愛與權貴打交道,其所結識之人多為鄉間農戶、販夫走卒,甚至是村中地痞竟都能與之熟稔攀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