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部分 當代課程改革的特點、趨勢與任務(1 / 3)

21世紀的中國教育要為民族的偉大複興提供人才保證,21世紀的中國教學則要把這種人才素質的提高實實在在地落實到每一天每一節課的課程管理之中,新課程改革堪稱是一項具有革命性的係統工程。

一、現代課程改革的特點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規模宏大、理念全新的課程變革,它帶給中小學的變化也是前所未有的,有專家分析了傳統課程環境與新課程環境之間的區別 ,凸顯了課程環境改變的方向。

(1)課程價值取向的轉變。新課程改革一改傳統的科學主義思想,堅持以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作為課程價值取向。這種全新的課程理念在目前高考評價體係沒有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受到了教師的質疑,能否在應試教育體製下實行新課程改革的標準,自己工作的成效有多大?教師對新課改的必要性沒有懷疑,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施行新課改的可能性卻持觀望態度。這直接減低了教師工作的效能感。

(2)從新課程改革所處的社會環境而言,後現代思想的出現、市場化、全球化的進程、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中國進入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教育也必不可免的受到了衝擊。多元價值取向的並存,導致了教師的教學行為的無所適從。處於無論怎麼去教學,都會受到指責的狀態。教師以往的工作信念遭到摧毀,固有的教學習慣受到破壞,積累起來的經驗似乎也變得一無是處,在家長、學生麵前教師的地位搖搖欲墜。

(3)新的學習方式,如合作、討論、探究等被新課程改革所強調。這顯得教學方式對於大多數教師來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考驗,因為以往接受的教育訓練中,沒有提供相應的知能儲備。而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傳統教學方式更能帶給教師課堂的掌控感,加之信息技術的衝擊,使得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獲得豐富的學習資源,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教師不再成為分配教育資源的惟一階層,教師對教育資源的控製失去了意義,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降低了。在網絡時代,人類社會正從米德所說的“後象征文化”向“互象征文化”和“前象征文化”轉變,教師不再擁有絕對的知識優勢,教師“知識上位者”的角色逐漸被消解,教師的知識權威也被消解。

(4)新課程改革提倡課程的開放性,教師自主權的擴大,也給教師提出了能力方麵的更高要求,從對文本的理解到對教材進行整合的能力、基於學生的課程設計的能力、合作學習能力等等,這些都是以往教師所不具備的,這必然要求教師重新建構知識結構。

(5)教師的人際關係環境更加複雜。教師和學生之間,新課程改革降低了教師的權威性,教師對學生的掌控減低了;教師和同事之間,新課改是一個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增加了相互之間的競爭;教師和家長之間,家長的地位日益提高,參與教育的機會增多,教師的服務意識增強;教師與社會之間,人們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教師以往的隔絕空間遭到破壞,受到更多的社會輿論、媒體、經濟等方麵的影響;教師與校領導之間,教師參與課程決策的機會增多,以往科層製的管理受到挑戰,在自主與管理間的尺度越來越難以拿捏。

二、現代課程改革的趨勢

新課程改革無論在思想上、內容上還是在方式方法上都將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與趨勢。

(一)不斷豐富、完善的素質教育理論將成為21世紀中國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

素質教育理論是20世紀末期中國教育研究與實踐的重要成果。它是鄧小平理論在教育界的反映,是全麵發展的教育理論在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新的表現形式。特別是1999年6月召開的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給素質教育賦予了新的內涵,形成了“一個靈魂”、“兩個重點”、“三個麵向”、“四個結合”等係統觀點,確立了素質教育在新世紀的教學改革中的指導地位。

素質教育理論之所以有這樣的戰略地位是因為它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素質教育理論既體現了全麵發展的教育思想,又比全麵發展教育更加具體、更容易把握。

全麵發展的教育理論是馬克思提出來的一種尊重人、解放人的教育理論。人的全麵發展是共產主義社會中人的發展的理想狀態。它和共產主義社會一樣,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能把學生都培養成“會做一切工作”的全麵發展的人。

素質教育理論繼承和發揚了全麵發展理論中尊重人、解放人的思想,強調從學生成長的實際需要出發,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強調從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和基礎出發,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人才需求和可能提供的條件支持出發來培養和教育學生。從社會需求方麵說,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建設和發展需要什麼樣人才,教育就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最需要什麼素質,就著重培養什麼素質;從個人的需求來說,一個人在今天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中,具有什麼素質才能贏得成功和幸福,就要培養什麼素質,不必求全求高。適合個人實際需要和社會現實需求的素質就是我們著力培養的目標。而這些“個人需要”和“現實的社會需求”是每個校長和教師都看得見、摸得著、感覺得到的,從而使素質教育比全麵發展教育更容易把握。可以說,素質教育理論的提出,使全麵發展教育思想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能夠更加有效地貫徹落實。

第二,素質教育理論是以提高民族素質、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宗旨的理論。

21世紀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複興,這已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奮鬥目標,教育必須為此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素質教育將這種“支持和保證”具體化為提高民族素質,既科學又實際,抓住了根本。因此可以說,在素質教育理論指導下,中國的教育將真正成為“興國教育”、“興民教育”。

第三,素質教育理論的實踐有利於改變“知識本位”的中國教育傳統,有利於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新理念,促進教育教學改革。

素質教育反對教師以傳播知識為全部職責、學生以學習課本內容為全部任務的教育教學觀念和做法,反對將“升學”作為各個階段教育追求的全部目標:主張“以人為本”,為學生的終生發展和人生幸福打下應有的基礎,主張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培養起社會發展和個人成功所需要的素質;強調在智力素質培養的同時,加強非智力素質的培養,強調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培養起積極健康的現代人格。所有這些主張與做法都將指導人們改革中國“知識本位”的教育傳統,構建起“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新體係。

第四,素質教育理論是中國人自己創造的,是中國人自己的教育理論。

中國的曆史發展和現實成就多次證明,隻有中國自己的理論才能更好地指導中國的實踐,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都是如此。素質教育理論產生於對“應試教育”的反思和對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呼喚,發展於中國自己的教育實踐與研究,是中國教育工作者集體智慧的體現,是截止目前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最偉大的理論成就。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增加學生的“自主活動”將成為教學改革的總特征

“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是我國教學論的基本觀點,在理論上大家都是認可的。但是在實踐中,“主導”成了“領導”,成了“包辦代替”和“填鴨”,“主體”則變成了“客體”和“服從者”,成了待填食的鴨子。素質教育提出以來,一直在強調真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思想觀念上,提出了“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和“相信學生”、“尊重學生”、“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權利”、“學生是上帝”等新理念,強調學校的一切都是為學生服務的,要像商業經營中滿足客戶需求一樣,滿足“學生客戶”的要求,把思考決定權、判斷選擇權、體驗探索權盡可能還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