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4章(1 / 1)

俗話常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尤其是皇帝,他們更是需要燒幾把火來為自己的萬世家業作打算。因此他們上台之初總會多多少少伴隨著一些改革措施,也為自己的店麵起個固本培源的作用。

蕭道成在上台之前,就有過改變劉宋積弊的想法。他是從基層起來的,他知道劉宋亡國並非是因為出了他蕭道成,即使沒有他出世,也會有另外的張道成、李道成顛覆劉宋。說到底,劉宋越到後來,政治製度的混亂,不與民作主才是他亡國的根本原因。

蕭道成不想他的蕭齊走劉宋的老路,因此,在他能夠著眼到的層麵他就一定會去消除這些老毛病。按他的說法,如果老天給他十年在位的時間,他會讓黃金和土地同價。

隻是,蕭道成並不知道,他不可能讓黃金和土地一樣同價,而且他的改革和所有封建王朝一樣治標不治本。

蕭道成的突破口,也是他燒的第一把火,是戶籍管理製度。

劉宋王朝自劉駿以來,二十三年來朝綱都沒正常過,戶籍管理製度實已達至名存實亡、漏洞百出的程度,到現在蕭道成有資格為公民辦身份證,丈量田產時,才發現田簿與戶籍根本對不上號,有很多豪強都在鑽空子瞞報收支人丁,這樣造成的結果是蕭齊賦稅收不齊,國家GDP也一直無法衡量,稍微想一想就知道,蕭道成絕對無法容忍這種情況的發生。

於是,蕭道成找來了黃門郎虞玩之,還算虛心地向他請教:“戶籍是對百姓的統計,治理國家的根本,現在弄虛作假的行為日漸嚴重,你乍怎麼辦才好呢。”

老板交待下來的事,虞玩之自不敢怠慢。經過不長時間跑檔案室,跑圖書館,一份熱乎乎新鮮出爐的書麵報告就遞到了蕭道成麵前。

在報告中,虞玩之提到,宋文帝劉義隆時期,曾指派專人專門整理戶籍,並親自校對,給我們留下了很好的底本。現在想要糾正劉駿以來戶籍混亂的問題,就應該以劉義隆時期的閽本為準,再要求各縣縣令各州州長公正廉明地搞好人口普查工作,凡有作奸犯科、隱瞞謊報等,必須嚴懲不貸。

蕭道成對虞玩之的建議非常重視,而且立馬下令各相關部門將這份措施落實下去。

不久,蕭齊統計局就將統計結果交了上來。

據統計,蕭齊這時境內共有二十三個州,三百九十個郡,一千四百八十五個縣。表麵上看,國家有多少個郡,一個個數來就完。其實不然,古代不像現代,邊境線那麼明確,行政區劃也那麼有板有眼。古代很多區劃都是興之所致,率性而為,尤其是南北朝,有些區劃都是遙控,因為朝廷讓你管的地盤在別人國土內。所以,這三百九十個郡也包括一些隻掛招牌的。

上麵說的是地盤,至於人口則有點模糊,大約在四百萬至四百五十萬人左右。當然,古代隻能弄個概數,他們根本不可能像現在樣把數據統計得精確到個位,他們沒有現代這樣細致的管理製度,也沒有自動化操作,能統計成這樣也算難能可貴了。

人口地盤基數有了,按蕭道成的打算,他這樣才能經營好自己的店麵。他不會去打鮮卑人的主意,雖然自己國力比不上北魏,但隻要自己穩紮穩打,還是可以給子孫一份不錯的家業的。

除了戶籍改革,蕭道成也沒忘記自己曆來提倡的節儉路線。封建社會的曆史上,上儉則國倡,上奢則國亡一直就是一鐵律,封建社會生產生活水平低下,執政者稍微搞點土木工程就會極大地牽動百姓神經,而假如執政者能節製這一點,百姓負擔自然就小得多,百姓安定了,誰還會造你反。

對這一點,蕭道成認識得很清楚。因此,他也在身體力行地提倡節儉,規定宮中一律不許使用金銀器皿,甚至皇帝的禮服上本應佩上的玉介導(一種裝飾品),他也認為是奢侈的源由,命人將它砸碎,不準在用。

此外,蕭道成也在減免賦稅和舊債,限製皇族營建私邸……

改革推行下去了,蕭齊的情況也暫時有了些微好轉。但這也僅隻是暫時,因為蕭道成做得遠遠不夠,他的改革思路實在是太簡單。

南北朝的混亂,土地兼並嚴重是一個方麵,異族入侵也是一個方麵,這兩方麵蕭道成在固本培源中都做到了。但他沒做到的則更多,比如士庶格局依舊,階級矛盾沒有緩和,宗王鎮將權力太大,中央無法加以扼製,以及不同文化的沒落與幹擾等等。

故而,蕭道成做得並不完善,他並沒找到南朝社會動亂的真正根由。也因此他無法改變南朝混亂的局麵,無法讓蕭齊長期穩定下去。如果蕭道成能夠再活一千多年,或許他才真能看到黃金與土地同價的情況,北京多處“地王”的出現幫老蕭實現了他的終極夢想,可惜投標者已換成了別人。

但不管怎樣,蕭道成現在還是很想把自家老店好好經營下去的,百老老店,千年老店,一直到永永遠遠。

想法是好的,隻是蕭道成在想法形成之初,竟然就有人想砸他的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