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教育學院彙報電視片腳本及解說詞
畫麵
(1)祁連山,蓮花山遠景。
(2)皇台酒廠、雷台,銅奔馬。
(3)武威教育學院全景。
(4)原野,麥苗,樹枝搖曳。
(5)急轉彎的遊船。(取海藏寺的也可)
(6)曆史地圖:顯河西四郡。武威處現閃光點。
(7)駱駝在沙漠中行走,駝鈴叮咚。(可借影片複製)
(8)古建築、古文物,突出曆史文化名城。
解說
(1)巍巍祁連山下,漫漫甘新路旁。
(2)在皇台酒的產地,銅奔馬的故鄉,一座新籌建的師範院校,應運而生。
(3)它,就是武威教育學院。一、播種在希望的田野上
(4)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將中國曆史的航船撥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道。
(5)曆史大轉變的關頭。
(6)武威曆史在思考:自武威設郡,張騫鑿通。
(7)隨著駝鈴叮咚,花雨繽紛,帶來了文化教育的振興,賈詡、李益等涼州人彪炳史冊,正是文化教育發達的反映。
(8)而文化教育的熏陶,又曾使民族紛爭,刀光劍影,化為熙熙攘攘,泄泄融融。
(10)和風拂柳,麥苗新綠。
(11)《決定》放大。
(12)奔馳的列車,急駛滿載的汽車。突出裏程碑。
(13)會議。
(14)議論狀。無聲。論證報告。
(15)武威地區地圖。比例表。
(16)邊遠山區,學校設備簡陋。
(17)鄧小平同誌像。抬頭,望遠方。
二、東風春雨催新芽
(10)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決定》公布了。
(11)教育要發展,教育要普及,武威地區的教育如何辦?
(12)人們在議論,人們在盼望、期待。
(13)地委、行署就興設武威教育學院一事,召開了專門論證會議。
(14)議論紛紛,各抒己見,最後取得了共識:
(15)武威轄一市三縣,人口一百七十多萬,三千零八十名初中教師中,大專以上程度的隻有七百六十名,學曆合格率僅占14.9%,低於全省平均率8%,為倒數第一。所缺三千一百八十四名,若一味等著靠分配來的高師生,則三十年也難以滿足。
(16)天祝、古浪等貧困地區急需新設初中,因無師資而無法設。長此以往,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隻能是一紙空文。
(17)更何況,改革以來,教育是中南海最多的議題之一。鄧小平同誌高瞻遠矚地指出:
(18)有關發展教育的報紙、雜誌、文件,一張張一份份由上向下落著。
(19)地委行署領導,教委領導,院領導。後麵跟著幾個師生。走。
(20)荒地上走,至溝旁,轉彎,進入開闊地帶。(建議到中畦小學附近取,有荒灘、鐵路、人煙稠密的地帶——學校)
(18)哪怕犧牲一點建設的速度,也要千方百計地把教育問題解決得好一些,快一些,因為國情不容等待!失去了教育陣地,就失去了世界,失去了未來,失去了現代化。
如何辦?——辦教育學院。
然而,談何容易?
(19)改革!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20)於是,聯合辦學的新路子創出來了。山重水複處,別有一線天。1985年省政府正式批準籌建武威教育學院,1986年破土動工。在省地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堅持邊籌建,邊辦學,積極探索,多方開拓,走聯合辦學、自我發展的路子。先後承擔了“甘肅聯大”“甘肅電大”和“省自考辦”在我院所設專業班的教學任務。1992年3月,經地委行署決定:武威教育學院和武威電大分校聯合辦學,一套人馬,兩塊牌子。同年6月,經省教委批準,在我院成立了武威高等教育自學輔導學院。同年10月,與地區農技中心聯合開發後院,辦起了農科教實驗基
(21)涉及到的人的照片。
(22)武師一角樓。
(23)開工典禮儀式。
(24)鍋爐房爐火正紅,幾位工人輪番上煤。學院全景鳥瞰。
地,為培養“3+1”的初中師資奠定基礎。建院初,行署一位常務副專員兼任院長。
(21)上級領導傾注了很大的關心,先後由國家教委師範司徐丕凱處長、原副省長劉恕、副省長李萍、原省教委主任王鬆山、副主任馬培芳以及地區、地教委領導都曾親臨視察指導。經過八年的籌建,初步形成了一個以學曆達標教育和中學師資培訓並舉,多層次、多功能、多類型的辦學實體,成為武威地區培養、培訓初中師資和進行繼續教育的基地。
(一)基本情況。
(22)武威教育學院的前身是教師進修學校,1983年借地招生,至今已曆十個春秋。
(23)1985年省政府正式批準籌建。
(24)“眾人拾柴火焰高”,從聯合體起步,教育學院占地一百四十七點七畝,建築麵積一萬三千九百六十一平方米,基建投資近四百萬元,其中包括教學樓一幢,有教室三十二個,階梯教室一個;教工住宅樓一幢;學生住宅樓一幢,可容八百人;其他生活必須設施基本齊全。並有轎、卡車三輛,供教學、生活之用。
(25)鏡頭緩緩移動,依次為:教學樓(教室——階梯教室)——教工住宅樓——學生住宅樓全景。(再取其中一室。優雅)。快移掃描夥房、鍋爐房、開水房、水塔、機井。汽車(一輛進,一輛出,一輛停在車庫中。庫門敞開。)
(26)館員取書,顯書架。閱覽室(坐滿人)書架、報
(27)電教室(重點攝電視機、衛星接收“鍋”)。
(28)語音室。
(29)操場、體育器械。正在活動。
(30)教學儀器,幾個幼師生在拉手風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