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別一項龐大的“治水”工程
——讀《中國治水史詩》
潘凱雄
水,這個由H2O組成的物質與人類的關係實在是太奇妙,人們時而以萬般柔情來讚美它,時而用肆虐無情來詛咒它;人類離開了水無以生存,人類又常因水而流離失所甚至失去生命;缺水的千方百計找它,水大了又得想方設法治它,圍繞著這一“找”一“治”,古今中外幾千年的人類文明史上出現了多少宏偉而悲壯的水利工程,而這一個個水利工程的連綴就從一個特定的角度譜就了一部人與自然尋求和諧共處的人類文明史。
幾千年來的這部人類文明史延綿不絕地以物化的形式靜靜地存在於大江南北,她們或因年代的久遠而消失而殘破,或因工程的壯觀和旖麗而變異為一種景觀。人類是多麼需要一部由文字記錄下來的這段人與水交流的文明發展史,這種真實的文字記錄將不因歲月的流逝而消失,也不會因自然的變異而發生功能的轉移。這樣一部文字的曆史將永恒而深刻地鐫刻下這樣一個鮮明的主題:人與自然當如何友好地和諧共處!
現在我們終於讀到了這樣一部厚重的曆史,不僅是史,同時也是一首悲壯的詩,她就是由葉選平先生任總顧問、楊欽歡先生任總策劃、何建明和程賢章先生主編、全國眾多作家聯袂完成的《中國治水史詩》。
有意思的是本書的總策劃楊欽歡先生既非水利專家也不是史學家,而隻是廣東梅雁水電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一位實實在在的企業家,盡管梅雁確以治水為公司主業,但企業也罷、企業家也好,主業應該都與修史無關,而楊先生之所以執著於此,確因為他自身的認識,且聽他的夫子自道:“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的曆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從三皇五帝到現在,哪個明君不以治水而獲萬民擁戴?夏禹的傳說、都江堰和靈渠,都記載著當時明君名臣名人的千秋功業。我想,今天講發展,我們在用水、治水的同時,還要給子孫留下綠水。然而,我們呼喚的聲音還不夠強大,常常被市場討價還價聲給淹沒了。我想求助於我們的曆史,弘揚華夏千百年來的治水文化,會不會喚起某些人對曆史與未來的良知呢?這就是我要策劃此書的初衷。”黑字白紙,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良知與社會責任躍然紙上。
同樣有意思的還有本書的主編之一程賢章先生,論他個人專長,著小說寫紀實沒的說,但於水利則著實談不上工於此,且又年近八旬,但這位老人在聽到楊欽歡先生的設想後,竟不顧自己的專業與年事已高等種種客觀不利條件,不僅主動“接招”,而且還是真接實接,那架勢頗有點拚了老命的味道,帶著一兩位年輕的助手,迎酷暑、戰嚴寒,上天山、闖關東,足跡踏遍祖國的名川大河和著名的治水工程,不辭辛勞、不厭其煩地找全國各地的一流作家組稿。如此之“癡”,似乎也找不出別的什麼解釋,唯有作家的良知與社會責任使然。
就這樣,一位企業家與一位老作家的心有靈犀,全國眾多位作家的誌同道合,這本洋洋250萬字的《中國治水史詩》應運而生。比之於遍布於祖國各地那大大小小的治水工程,這又何嚐不是別一項龐大的“治水”工程。
這部《中國治水史詩》分黃淮、長江、珠江、海河、鬆遼、西部和東南七卷,舉凡中國重要的江河湖泊和馳名的水利工程以及曆史上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些重大的抗洪抗旱的戰役盡入囊中,名川大河設專卷,次之者以區域涵蓋,除去不多的篇什著力於華夏治水文化的回眸與追思外,其餘莫不立足於當下,因此這部《中國治水史詩》更是一部新中國的治水史詩。收入其中眾多作家的73篇作品,盡管角度各不相同,文字長短有別,但一一讀來,卻不約而同地將我們引入一個共同的思考方向:即人與自然當如何友好地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