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土地裏長出來的文學最鮮豔
浩浩岷江漲新潮,巍巍峨眉添翠色。
在樂山,於文學,我們更需要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審視自我;以前沿高端的意識洞悉文化萬象;以真誠友好的互動搭建交流平台。我們更需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來強化樂山作家的開放意識、先鋒意識、進取意識和責任意識;力求在藝術視野、審美情趣、美學追求上進一步拓展;力求表現時代精神、生活主流、人性文明的本質和創造。
作家是社會的良知,是生活的溫度計,是祖國的眼睛。文學是美學,文學是人學,是時代的履痕,人性的折射,心靈的呢喃,是一個作家、詩人人格氣質、思想呼吸、精神血肉的統一凝結,也是人生曆程中喜怒哀樂、吟詠歌哭、音容笑貌的形象化展示。文學更是一個民族的氣質與血脈。
文學,很清貧,固守文學的人更清貧。
文學,很寂寞,熱愛文學的人更寂寞。
當下,文學仍需以痛苦和孤獨做代價,仍需熱切關注社會主題意識和人格精神。文學的本質意義在於給人以心靈的愉悅和智慧的啟迪,應具有原創性、時代性和藝術性。
任何文學都是時代的產物,任何時代都要把自己的時代觀念注入文學之中。當前,全球性的文化交流正在以空前的規模和力度展開,我們傳統固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風俗習慣、倫理道德、審美情趣都被衝破和更改,詩人、作家們的創作主體認識需要同步發生變化。一個曾經被文藝界津津樂道的命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覺得這個命題需要更新,是世界的,一定是民族的,是民族的,不一定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地方的文化,越須把握其發展變化,才能真正保持麵向世界的生命力。
樂山是一座有著厚重的曆史積澱和鮮明地域特色的城市,曆史與文化水乳交融,自然與人文珠聯璧合,民俗與風情濃鬱多姿。樂山自古就是文風熾盛、名家輩出的地方。古有李白、杜甫、岑參、蘇軾、黃庭堅、陸遊……,現當代有郭沫若、曹葆華、陳敬容、李伏伽、周綱……均留下了與樂山有關的名篇佳作。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嘉州兒女用辛勤的汗水和豐富的智慧埋頭苦幹,開拓創新,樂山已進入了大改革、大建設、大發展時期,實現了發展進程中的曆史跨越,譜寫了改革創業的嶄新篇章!它為廣大文藝工作者提供了色彩斑斕的生活畫卷。
在新的文學時代裏,我們必須找到新的位置,新的聲音。我市廣大作家、詩人理應緊緊抓住這些難得的曆史機遇,以生活為根基,以人生為命題,以自我心靈為參照,始終不變地追隨對社會性苦難的終極追問和人性關懷為主題,記錄和謳歌這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以不同的形式展現獨特的、新穎的、有見地的、有獻身精神和使命感的作品。理應以把目光進一步延伸到關注時代變遷、曆史訴求和民眾命運中去,用心去體會人類生活的處境和我們內心的危機,以此來拓展自己的生活和文學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