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初始之章(1 / 2)

這是一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講起的故事,那是一個波瀾壯闊,雲波詭譎的大時代最新最快更新,提供免費閱讀

五十年代的香港,經濟和社會迅速發展,成為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和生活水準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的地皮最高價是每平方英尺二百五十一元四角四分,香港的人口高達一百五十萬,外來資金湧入,人口數目劇增,地產行業的繁榮和興起已經可以預見

五十年代的香港,身份逐步從貿易港轉為工業化城市,隨著地產業的興起,工業也被帶動起來,無數資金從各方流入香港,發展工業,五十年代末期,香港的標誌由船帆改為高樓大廈,代表著地產業取代航運業成為香港的新標準

五十年代的香港,一名剛入職軍裝警察月薪一百二十塊,但是一名最低級的軍裝警員,每月最低都能拿到手三百塊港幣,香港警隊當時的破案率穩定的保持在6%—10%,整個五十年代,香港警隊每年罪案數字都超出十萬,呈現黑白無序的狀態,每到年中和年底兩次錄檔結案,警隊門外總要排出數百人的隊伍,這就是專門靠替罪為生的人頭

五十年代的香港,香港姐還不是香港人的自娛自樂,而是能與世界接軌的亞洲頂級選美大賽,選出的港姐可以出席美國的世界姐選美大賽,港姐冠軍會被簽入美國好萊塢大型電影公司,接受長達半年的專業電影表演培訓,周薪50美金,而當時,香港車行一架福特豪華轎車,售價兩千美元,那時候的香港姐,還不問出身,茶樓服務生一樣可以戴上冠軍桂冠,成為萬人追捧的明星

五十年代的香港,歌手還被稱為歌伶,還沒有自己的演唱會,夜總會,酒吧,舞廳才是她們施展歌喉的場所,那個時候的歌迷還擁有一個統一的名字,舅少團,那時候的歌手,除了比唱功,比風頭,還要比自己舅少團的規模大,那時的歌手歌罷下台,還要主動去舅少團的坐台應酬敬酒,行內稱為拜山,而當時的舅少團成員,非富即貴,為了捧歌伶,常年包下前排所有座位,每晚風雨無阻的前去捧場,而且還會跟隨歌伶轉場,動輒就與其他歌伶的舅少團鬥富,一擲千金

五十年代的香港,舞女可以大罷工,讓全港所有夜場沒有舞女陪酒,要求夜總會老板提高舞女的薪水和福利,客人酒醉毆打舞女,如果夜場老板不為舞女出頭,那就不用再想有舞女來這家店工作

五十年代的的香港,菲律賓女傭還上不了台麵,有錢人家習慣聘用經驗豐富的住家自梳女傭,月薪一百五十塊,獨立臥室,房內有收音機,每年兩次大假條件苛刻如此,自梳女仍然高價難求,家中擁有一個梳著長辮的住家女傭,在當時,就等於主人家的臉麵

五十年代的香港,除了新界原住民,沒有人自稱香港人,潮州人,順德人,湖州人,福建人,一地一個商會,一地一個字頭,需要出頭時,很多時候不需要去報警,隻需要去和商會會長或者字頭大佬打聲招呼,自然就有人出麵解決,哪怕最後出現爭鬥,械鬥,死傷,也絕不受同鄉分文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