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這兩首歌,蘇映雪感覺自己已經被李牧的才華徹底征服,想來也為自己感到幸運,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男朋友竟是這般優秀、出眾。
蘇映雪:“這兩首歌都非常不錯,如果杜薇真的有一副好嗓子,這兩首歌一定會火遍全國的。”
李牧問她:“你覺得應該選擇哪首歌做電影的插曲?”
蘇映雪幾乎不假思索的道:“我選擇《匆匆那年》,雖然《我的歌聲裏》歌詞曲調也很應景,但它內在確實沒有匆匆那年這首歌有衝擊力,如果用這首歌做電影插曲,對杜薇扮演的那個角色也是一個極好的促進。”
李牧點點頭,笑道:“那就定這首歌做電影的插曲吧,希望杜薇跟你想的一樣。”
著,李牧站起身來,對蘇映雪道:“你先等我一會兒,我得把這兩首歌的歌詞發給一個朋友,讓他轉發給杜薇的姐姐。”
李牧把兩首歌的歌詞用郵件發給了陳澤,然後給陳澤發了條短信,告訴他歌詞已經發過去了,陳澤立刻回了一個K,然後就急忙打開電腦查收郵件,兩首歌的歌詞他先打開看了一下,他不太懂歌詞,不過看著兩首歌詞還都挺像那麼回事的,於是便把歌詞轉發給了杜菲,緊接著就給杜菲打了一個電話。
大洋彼岸的杜菲正在上午時間,接到陳澤的電話、聽歌詞已經發過來,立刻便打開郵箱查看,看完之後,驚訝的半合不攏嘴。
杜菲是個文藝青年,雖然學的是設計,但酷愛文學與音樂,本身就有不錯的文學造詣,所以當看到這兩首歌詞的時候,她的感覺跟蘇映雪差不多,對《我的歌聲裏》這首歌詞能給一個優秀,而對《匆匆那年》,幾乎可以給一個絕佳了。
看完之後,她的注意力幾乎全部集中在《匆匆那年》這首歌上,這麼棒的一首歌詞,如果再配上好的曲子,簡直無敵。
杜菲本身是一個西化非常嚴重的年輕人,無論是音樂還是文學,還是宗教與建築美學,在她心裏,都更傾向於西方風格,對話語音樂,她本身就很少去聽,而且真正能算得上喜歡的,也是少之又少,如果論華語樂壇的詞作者,她唯佩服兩個人,一個是林夕,一個是黃霑,林夕的詞細膩、柔情、纏綿悱惻,情到深處能夠僅憑一兩句話就讓人潸然淚下;而黃霑則是大氣磅礴,幾句詞勾勒出宏大磅礴的氣場與風度,豪放至極。
而眼前這首《匆匆那年》,頗有林夕寫詞的風格,雖然比不上林夕巔峰級的作品,例如《紅豆》,但也絕對能夠和林夕大部分的作品相比肩。
更讓她驚訝的是,這首歌詞,竟然是出自一個不足二十歲的年輕人,這就太讓人感覺不可思議了,那個寫《老男孩》俗套劇本的少年,真的能寫出這麼好的一首詞來?(未完待續。)
p
&l;/b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