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岩,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同治二年(1863)癸亥恩科進士(26歲,進士第三名,成為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曆官湖北學政、四川學政、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軍機大臣。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晚清“四大名臣”。
1895年初,日軍進犯山東半島,張之洞給山東巡撫李秉衡發急電,建議李“責成地方官多募民夫,迅速星夜多開壕塹,於要路多埋火藥,作地雷”,以阻止日軍進犯。並表示擬撥槍支彈藥支援山東守軍。在丁汝昌自殺殉國後,他曾建議將駐紮台灣的劉永福調來山東抗日,保衛煙台。
東海行
東海在何許,乃在神州東。
振策登之罘,萬裏青濛濛①。
日月星漢互吞吐,江淮河濟來朝宗。
鯷②壑蜃③窟多詭怪,齊人道是蓬萊宮。
但見天吳④鼓浪黑,那有珊樹殷天紅。
君不見,排難魯連子,玉貌卻敵圍。
城中抗疏胡邦衡,屈膝苟活羞容容。
一怒便欲從此逝,甘狎魚鱉隨蛟龍。
皓皓不受濁流滓,《懷沙》⑤《惜誓》⑥將毋同。
我本海濱士,獨銜幽憤希高蹤。
坐對天池一長嘯,枯桑槭槭⑦生天風。
王倫不斬秦竟帝,吾舍二子將安從。
注釋 ①濛濛:模糊不清貌。②鯷(tí):鱨科魚類的通稱。③蜃:蛤蜊。④天吳:古代的一個水神。⑤《懷沙》:戰國末期楚國屈原作品《九章》第五篇,也是屈原之絕命詩。它描述詩人自殺前的心理活動以及內心獨白。⑥《惜誓》:西漢賈誼作品,是他借憐惜屈原不得誌而誓死之篇來表達他的看法和態度。⑦槭槭(qì qì):象聲詞。風吹葉動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