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記滇西北的幾個喇嘛寺——中甸歸化寺(1)(1 / 3)

1061年—1962年,我曾兩次到滇西北地區從事民族調查和考古調查。當時並無調查喇嘛寺的任務,但由於旅途寂寞,那時自己還較年輕愛動,所到之處隻要附近有喇嘛寺,總要前往觀光、遊覽。有時還在寺中住上幾天,白日參觀寺中文物,入夜與喇嘛們圍火閑談。接觸多了,不免記錄一些筆記,拍下一些相片。

近有友人從滇西北來,言及十年浩劫期間不僅規模宏大的中甸歸化寺已蕩然無存,且僻處於麗江城郊群山之中的,個小喇嘛寺亦無一幸免。我既為文物損失而惋惜,又為當時不曾進行深入調查而深感遺憾。由此不禁想起當時記錄的那些資料,

盡管非常簡略,但今天再要調查已不可得,因就略加整理提供出來,供研究喇嘛教及少數民族曆史參考。

當時調查很不全麵,記錄較多的是有關喇嘛寺的曆史、經濟、政治方麵的問題,對於宗教問題本身未作了解(當時有些宗教儀式已不舉行)。這篇東西隻是一鱗半爪,帶有劄記性質,故題閂《記滇兩北幾個喇嘛寺》。藏學是專門的學問,我於此是門外漢,所記之事難免錯誤,請方家不吝指正。

歸化寺又稱“鬆增林”,位於中甸縣城西北10華裏,不僅是滇西北地區最大的喇嘛寺,據說還是康藏地區十三林(十三個大喇嘛寺)之一。

歸化寺屬喇嘛教中的黃教。寺廟建築由逐層遞高的平頂房組成。以最大經堂為中心,稱“大寺”,屋頂有銅瓦,前簷豎立許多鎏金銅飾;三層均供有佛像,下層為全寺念經處,據說可容納1600人同時念經,兩側有“藏經室”,存放經書;中層四麵為“喀姆”等高級喇嘛念經、靜坐及起居之所,四壁有高大櫥櫃,收藏各種名貴經書、法器及曆代皇帝上諭;上層為精致的小佛堂,左邊隔出房間,作為八大“老僧”會議場所。大寺之西有另一經堂(稱“新寺”或“銅瓦寺”),規模較小,但較精致,亦三層,供宗喀巴像,據說鐵棒喇嘛常駐此。緊接“新寺”之西有兩幢建築,分別為“西蘇”“覺廈”(詳後)辦公處。此外便為一幢幢喇嘛住宅,多自成院落。每個“康參”(詳後)喇嘛住宅集中一片,各“康參”又自有經堂。大體說來,獨克、東旺、鄉城“康參”在大寺之東,榮多、卓、結徹“康參”在大寺西,紮牙、隆巴“康參”在大寺正南。

整個寺院有牆圍繞,牆上蓋木板或瓦片,牆刷成白色。圍牆原共開五門,門有崗樓,可以防守。

全寺規模甚大,總麵積達30萬平方米左右,遠望之,一大片平頂房屋聳立於山坡之上,極似布達拉宮。據喇嘛說,當時歸化寺本是由西藏來的工匠仿布達拉宮設計建造的。

寺中所藏文物很豐富,有各種精美的鎏金佛像,有各種藏文經籍。參觀時喇嘛常指某佛像曰,“此為木天王所施舍”,“此為西藏送的”,我們無法斷定其真偽。然聞寺中確有達賴五世遺留下的佛像圖畫16幀及其他各種珍貴圖籍,均藏在“大寺”中大櫃中,我曾提出是否可以看一看,被借口沒有鑰匙婉拒。喇嘛對寺中文物持一種自豪及神秘態度。

除“大寺”經堂有儲藏經書及各種文物之房間外,在外麵還常見一些四麵封閉的小屋,專供藏經之用,稱“藏經房”。經書不僅屬於全寺,還有屬於活佛、喇嘛私人所有者。前世活佛讀過的經書最為名貴,一頁可賣很多錢。寺外又常見石砌圓堆(“嘛尼堆”),上插木杆,供轉經之用。

歸化寺最盛時有喇嘛2000餘人,到了1955年有喇嘛1326人,我們調查時(1961年10月)還有喇嘛300人左右。

(一)建寺曆史

在調查中,開始即由嘯嘛們講述歸化寺的來曆,綜合起來是這樣的:

中甸原來屬西藏及“木天王”(即指麗江木氏土司)管的地方。原來隻有“紅教”和“黑教”,兩派常鬧“對立”,黑教失敗,寺院全毀了,隻有人還在,稱為“倉巴”。至今各村還有他們的活動。“倉巴”會打卦、驅鬼,最大的本領是通過念經來阻止下冰雹,據說“很靈”,至今還得老百姓信任。春夏之間,各村要請他們念經,每年固定給他們幾鬥青稞,作為生活費用。

長時期來紅教(應指噶瑪噶舉派的紅帽係)勢力一直在中甸占上風。那時中甸四周山上分布許多小的紅教寺廟,自宗喀巴後,黃教興起,到處用武力強迫紅教改信黃教,中甸也開始變了。

康熙年間,藏區連年遭災,西藏政府為祛災延福建立了大喇嘛寺十三個,名十三林,歸化寺即其一。歸化寺的建立標誌著黃教在中甸地區已占統治地位。歸化寺壓迫周圍紅教小寺改教,但因紅教在中甸已有長久曆史,影響大,由中甸區“老民”出麵說情,清朝大官又從中調解,最後隻留下一個,即將建寺較早的罕批寺(“罕批”即最之意)改名為承恩寺,允許他們不改變教義,規定人數不得超過100人,而且每年要繳納青稞33鬥及酥油170兩給歸化寺(由清政府轉交)。此寺尚存,有喇嘛三四十個,活佛一個。此外,在東旺也有一個紅教寺廟—欲丹寺,是1937年才建的,當時歸化寺極力阻止,雙方幾乎打起來,因東旺距離太遠,最後還是建成了。中甸的紅教有一定勢力,在群眾中還有一定的影響。喇嘛們說:“我們和承恩寺很合不來。承恩寺常把鬼送到歸化寺,我們也把鬼送給他們;過去彼此常常作法,‘咒’對方,但也不見誰把誰‘咒’死。”黃教與紅教對立情緒現仍很大。

到了雍正年間,歸化寺發生一個大變化。達賴五世由清朝皇市扶助登位,為表感謝,便將中甸、德欽大片地區劃給清朝管轄,歸化寺也於這時歸清,並改名為歸化寺,歸化即歸清的意思。

歸清以後,寺廟規模不斷擴大。建寺時喇嘛名額規定隻有300名5歸清後名額增到1225名,每年每名喇嘛發口糧七鬥半青稞,稱為“皇糧”。歸化寺最盛時期發展到兩千多人,後增的名額便不吃“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