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地球的動脈,水是生命的源泉。
在我們居住的地球上,奔騰不息的河流是人類及眾多生物賴以生存的生態鏈條,也是哺育人類曆史文明的偉大搖籃。
河流先於人類存在於地球上,供養生命,使地球充滿生機。尼羅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印度河、黃河都是人類文明的源泉和發祥地。河流因所處地勢地形、地質地貌、流經地域、流速流量、河道河床等諸方麵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景觀、河性、水情,造就了千姿百態的自然風光和豐富多彩的人文現象。河流文明又推動著社會發展,擴展了社會調控的範圍,促進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
但是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曾經向河流過度地索取,盲目擴大灌溉麵積,無節製地使用河水,破壞流域的植被,汙染水源和河床,任意建造水利設施或開辟航道,隨意改變流向或流量,用耕地或堤壩限製河道。在影響河流生命力的同時,也給人類本身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導致或加快了河流文明的衰落。這引起了人類的重視和思考,也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探索人類與河流和諧相處的理念和具體途徑。
正如萊西姆(GabrieiVanCaetum)在聯合國水會議的開幕式上所說:“水是人類生命的要素,又是生活的象征,同時也是人與人之間的羈絆,更經濟地利用水是世代交迭相聯的標誌。”
滏陽河曆史悠久,源遠流長。曆代經典著作,如《後漢書》《隋書》《明史》《山海經》《水經注》等,均有關於滏陽河的記載。滏陽河發源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的鼓山腳下,流域麵積26300平方公裏,涉及4個市,42個縣(市),全長578公裏。它的支流繁多,先後有牤牛河、洺河、留壘河、南澧河、七裏河等17條支流彙入,被冀南人民稱為“母親河”。很早以前,沿河的航運和灌溉事業就有所發展,滏陽河曾是邯鄲至天津的主要航運交通線,往來船隻很多。清朝末年,寧晉縣十字河還設有船捐局和貨棧飯店等,商旅雲集。
由於滏陽河的孕育和滋潤,冀南成了一塊風水寶地,物阜財豐,地靈人傑。以煤鐵為主的礦產資源相繼被開發利用,以糧棉為主的農產品可供人們食用,豐碩的山貨林果暢銷國內外,精湛的手工藝品頗受外商青睞。湧現出荀子、毛遂、柴武、張角、魏征、張文謙、郭守敬等一批叱吒風雲的文臣武將。
滏陽河流域曆史積澱豐厚,文物古跡繁多。峰峰礦區的南北響堂石窟,邯鄲市的叢台、回車卷、呂仙祠,邢台的明長城、百泉,趙縣的大石橋,衡水的寶雲塔,獻縣的單橋等,都是當地的名勝古跡。
“擬放扁舟塵影外,便安一榻露光中。帷堂患氣全消除,清興鷗魚得暫同。”這氤氳著嫋嫋煙靄的畫卷,描繪的是位於邯鄲永年縣境內滏陽河昔日的美景。然而到了20世紀最後的十幾年,這種風韻漸漸遠去了。為了使逝去的美景再現,政府製定了一係列改造滏陽河的規劃,通過美化綠化等辦法,打造文化生態長廊。在滏陽河沿岸建造一批文化與生態共融、休閑與水利結合的濱河景觀,形成水清可遊、岸綠可憩、文化可品、景美可賞、防洪可保的靚麗景觀帶、安全防洪堤。
本書旨在嚐試通過環境史研究的方法和理論,搜集和整理方誌、書籍和報刊中有關滏陽河的史料,以期為當今滏陽河綜合治理和人文研究提供曆史借鑒。全書分為五章,內容涉及滏陽河水係、滏陽河流域的生態環境、滏陽河流域的水利社會、滏陽河流域的自然災害和滏陽河流域的環境整治等。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視,環境史研究成了學術研究的熱點,新作迭出,成果豐碩,其研究理論和方法日趨完善。運用環境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為指導,來搜集整理有關滏陽河流域的史料,隻是筆者的一次嚐試,其不盡如人意之處,切望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