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順治皇帝的孝陵(1)(1 / 3)

孝陵位於清東陵中心,是清世祖愛新覺羅·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與他兩位皇後的陵寢。清世祖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個皇帝,所以孝陵是清東陵最早的,主體建築規模最大的,體係最為完整的建築。孝陵築於昌瑞山主峰南麓,兩側有康熙、乾隆帝、後陵寢,南為開闊平原,並有象山、天台山兩山對峙,入興隆口為巨大的石牌坊,進陵區門戶大紅門,依次為具服殿、聖德神功碑樓、石象生、龍鳳門、神道石橋、神道碑樓、東西朝房、東西值房、神廚庫、隆恩門、隆恩殿、東西配殿、陵寢門、二柱門、石五供、方城、明樓,直至寶城寶頂,一係列大大小小幾十座建築物,由一條磚石鋪麵、寬十一米、長五千五百米的神道貫串,形成一條陵區的中軸線,實為雄偉壯觀。

順治狩獵親定萬年吉地

據說順治皇帝即位後仍然經常外出狩獵。這一天帶領眾多侍衛大臣來到北京東邊薊州燕山一帶,他們縱馬揚鞭,背弓掛劍,穿林海攀長城,興衝衝地來到了豐台嶺之巔。順治帝登臨極目,但見重巒疊翠,萬綠無際,日照闊野,紫氣縹緲,風吹樹海,碧浪翻滾,真是山川壯美,景物天成。順治帝觀前看後,左顧右盼,發出由衷地讚歎。他翻身下馬,在豐台嶺上選擇了一塊風水相宜的地方,將右手大拇指上佩戴的白玉板指輕輕取下,小心翼翼地扔下山坡。靜默片刻,他莊重地向身邊的群臣宣示:“此山王氣蔥鬱,可以為朕壽宮,扳指落處即是佳美穴位,可在那裏興工。”群臣領會皇帝的指示順扳指滾下去的方向奔去,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樁作記,後來當真在這裏建造了清東陵第一座陵寢,即順治帝的孝陵。

順治皇帝親自預選山陵,史書上並無確切地記載,而順治親自到遵化一帶狩獵卻有案可查。那是在順治八年,十四歲的少年天子曾親臨薊州一帶狩獵之事在景忠山碑刻上有多處記載。

一是“八年辛卯,先皇出獵薊東,以景忠山在指,因而登,新雨初霏,看曉山如畫,蒼翠欲滴,賞歎久之,賜銀一千兩”。說明順治看上這個地方了。

二是皇宮檔案所記“順治八年十一月初八日,駐蹕高家莊,是日,上幸娘娘廟,賞和尚海壽銀一千兩,賞小和尚銀三百八十兩”。有碑文可印證八年賞和尚海壽銀一千兩。

三是“順治八年十二月初二日,駐蹕,三屯營,初三日歇息,是日上幸娘娘廟,賜京宗山(景忠山)北洞道士李壽銀一百兩,初四日駐蹕遵化,是日賞娘娘廟和尚海壽銀五百兩,南洞之和尚伯三(別山)銀一百兩”。

四是順治九年五月降旨:“敕景忠山主持僧海壽知道,別山法師在爾山洞居住修靜已經九載,朕今降詔請入京都。爾山洞內居住年深,供養久遠,朕,不勝嘉悅,賜爾銀五百兩,故此降敕。”有石碑上記載:“我朝世祖,嚐幸臨此山,重別山師之道行,詔入大內供養,敕封曰慧善普應禪師。”

五是在景忠山南天門南牆上所嵌的石刻,記載著別山慧善曾應禪師進京,並由京還山的經過。原文如下:

“禪師之遇至於巷也,會上出狩薊州,登景忠山之石室,時禪師在焉,因命陛見。愛其住山枯槁,嘉歎之久,後上改椒園為禪室,特自景忠起。師至即抗疏還山,上益嘉歎,與假一月。旋命內臣從芳齎詔召師住椒園禪室,故椒園禪室之常供緇侶也實自師始。當是時上於學佛之徒甚生信敬,而學佛日開奔竟之端。上由是澹澹,獨師晏坐椒園八載,至再賜師名,顧無所覬覦其間。上始知學佛之徒有高世獨立者,故征書之四出也亦自禪怡始。歲在已亥(順治十六年)深秋九月予奉詔來京住椒園方丈八閱月,於禪師行藏至悉也。今庚子(順治十七年)夏五月得請還山,念世無知禪師者,為製七言二律,聊述其概,並誌留別之意焉。”

可見順治皇帝對景忠山可謂關心備至。“順治十六年因建儲之議,遠卜元君,複賜銀一千兩。十七年,又頒帑金一萬,重修殿閣。”

順治皇帝主張以孝治天下,他的奶媽樸氏之丈夫,尊稱為乳父。其乳父死後,於順治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在馬蘭峪河東立碑。順治帝對乳父葬地精心選擇,不會是臨時隨意選定的,這塊居於豐台嶺以東的吉地,很可能是順治親卜萬年吉地的同時,著意為乳父相度的陵園。

順治十五年八月,在豐台嶺以西的黃花山腳下,入葬了一位出生後隻活了三個月連名字都沒來得及起的小王爺,他就是順治帝與寵愛的董鄂妃所生的男孩。這個沒活上百日的嬰兒死後三個月,因子以母貴而被父皇追封為和碩榮親王,並在薊州黃花山下修建了一座頗具規模的陵園,在墓室內還沿襲前朝喪葬製度為死者立了壙誌,兩合漢白玉石均刻有清、漢兩體文字。上合刻有“皇清和碩榮親王壙誌”。下合刻有“製曰和碩榮親王,朕弟一子也。生於順治十四年十月初七日,卒於十五年正月二十四日,蓋生數月雲。爰稽典禮,追封和碩親王。以八月二十七日窆於黃花山,父子之恩、君臣之義備矣。嗚呼!朕乘乾禦物,敕天之命,朝夕祗懼,思祖宗之付托,冀胤嗣之發祥,惟爾誕育,克應休禎,方思成立有期,詎意厥齡不永,興言鞠育,深畛朕懷,為爾卜其兆域,爰設殿宇周垣,窀穸之文,式從古製,追封之典,載協輿情。特述生歿之日月,勒於貞瑉,爾其永妥於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