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世間官吏望風改操
當以“清端”、“卓異”聞名的於成龍登上官場時,注定引來一片喝彩聲,他的抱負和意誌都值得歎服。提倡“治亂世,用重典”的他曾得到康熙召見,被褒讚“今時清官第一”。凡他所到之處,“官吏望風改操”,人格境界也隨之攀高。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做官對於很多封建官吏來說無異於最好的斂財手段。當這種判斷成為社會風氣後,做清官便非常艱難,但是百姓呼喚清官,當以“清端”、“卓異”聞名的於成龍登上官場的時候,注定引來一片喝彩聲。少有大誌的他自幼過著耕讀生活,受到正規的儒家教育,後懷“此行絕不以溫飽為誌,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負,接受清廷委任,去往遙遠的邊荒之地做縣令。這可不是輕巧活兒,兩屆前任一死一逃,羅城遍地荒草,城內隻有居民六家茅屋數間。政府辦公地隻設三間破茅草房,他這個縣令寄居於關帝廟中,同來的從仆或死或逃。作為邁向仕宦生涯的第一步,帶病的他隻有以堅強的意誌奔走操勞。
麵對百廢待舉的局麵,於成龍“治亂世,用重典”,大張聲勢地“嚴禁盜賊”。他抱定“未奉鄰而專征,功成也互不赦之條”的信念,討伐經常擾害的“柳城西鄉賊”。結果是賊人“渠魁府首乞恩講和,搶擄男女……盡行退還”,“鄰盜”從此再不敢犯境。擺脫內憂外患的同時,於成龍剛柔並用地解決了“數大姓負勢不下”的問題,使桀驁的地方豪強“皆奉法惟謹”。他的突出的辦事能力得到上級的重視,他也有機會被舉薦為廣西惟一的“卓異”,升任四川合州知州。赴任時,他連路費都沒有,當地百姓“遮道呼號:‘公今去,我儕無天矣!’追送數十裏,哭而還”。到合州之後,他革除宿弊,改善百姓的生活質量,免去規定驅從,僅以家仆隨身。合州也是窮地方,他的務實努力又改變了當地麵貌,遂被擢升為湖廣黃州府同知。
於同知有兩件事情值得細述:治盜省訟和兩次平定“東山之亂”,為了摸清重大盜案的來龍去脈,“微行私訪’’的他扮作田夫、旅客或乞丐,到村落、田野調查疑情,特意在衣內置布袋裝有盜賊名單,“自劇賊,偷兒蹤跡無不畢具,探袋中勾捕無不得。’’他··寬嚴並治”“以盜治盜”,而被百姓呼為“於青天”。值得提及的是.其破案、察盜之能在清人野史、筆記和民間文藝中得到神化,《聊齋誌異·於中丞》描述得繪聲繪色。
“三藩之亂”爆發之後,“通賊”罪名使人人自危,於成龍又出來收拾尷尬局麵。無畏的他冒著生命危險進入發難的山寨說服300名槍手,當“高山大潮,烽火相望”的時候,他力排眾議主動進剿,乘勝平定其餘叛亂。
於成龍的讓人難忘,主要在於異於常人的艱苦生活,遇到災荒的時候,他以糠代糧救濟災民。“要得清廉分數足,惟學於公食糠粥。”把僅剩供騎乘的騾子也“鬻之市,得十餘兩,施一日而盡”。事情做到這個份上,為民稱頌就絲毫不令人感到意外了,說他是“閩省廉能第一”,也絕非什麼誇張之辭。康熙在紫禁城召見他,褒讚他“今時清官第一”,“製詩一章”表賜白銀、禦馬“嘉其廉能”,任其為總製兩江總督。有了廣闊天地的他開始大舉整頓吏治,試圖以模範作用帶動整個封建官場。
“國家之安危由於人心之得失,而人心之得失在於用人行政,識其順逆之情。”“以一夫不獲日予之喜,以一吏不法日予之咎,為保郅致政之本。”於成龍責令部屬揭報“不肖貪酷官員”、“昏庸衰誌等輩”,“以憑正章參處”。他“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征收,崇節儉”,凡其所到之處,“官吏望風改操”,由於他的舉薦,很多廉潔有為的人才得到重用。每當發現科考中有舞弊之風,他規定“立刻正章入告,官則摘印,子衿黜革候者按律擬罪。其蠹胥、奸棍即刻斃之杖下”。這番努力改變了貧苦士子雖皓首窮經卻屢遭落榜的狀況,他的官階和人格境界越升越高,生活卻更加艱
苦。“為民上者,務須躬先儉仆”,他“屑糠雜米為粥,與同仆共吃”,“日食粗糲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終年不知肉味。”
江南百姓親切地稱他“於青菜”,周圍的官吏也不得不“無從得蔬茗,則日采衙後槐葉啖之,樹為之禿”。雲遊宦海的他隻身行走天涯,與結發妻闊別20年之後才得一見,及至去世的時候,居室中隻有“冷落菜羹……故衣破靴,外無長物”。“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至者日數萬人。下至菜庸負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得到如此愛戴,康熙破例親自為其撰寫碑文。據報載,他的後世子孫如今仍生活在於氏繁衍的土地上,沒有忘記祖輩的曆史而樸實地勞作著。
兼容並包,不隨波逐流
他主張“教育指導社會,而非隨逐社會也”,北大神話溫床的構建是離不開蔡元培博愛的目光的。世人稱其“真儒”、“真君子”,“是真虎乃有風”。他為培養有覺悟的知識分子付出了辛勞的一生,這是很難得的,也是值得加以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