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三幼主(1 / 2)

宋恭帝

宋恭帝是南宋第七位皇帝,1274年8月12日至1276年2月4日在位。

宋度宗於鹹淳十年(1274年)七月去世,留下三個未成年的兒子:楊淑妃所生的趙昰7歲,全皇後所生的宋恭帝4歲,俞修容所生趙昺3歲。

宋度宗死後,謝太後召集群臣商議立誰為帝,眾人都說楊淑妃所生趙昰年長當立,但賈似道和謝太後都主張立嫡子,於是宋恭帝被立為帝。

宋恭帝此時年紀尚幼,因此由謝太後垂簾聽政,但朝廷實權實際上仍掌握在宰相賈似道手中。

在宋理宗和宋度宗統治時期,宋朝的滅亡已不可逆轉,宋恭帝繼位不滿二年,蒙古大軍就兵臨城下了。

蒙古大軍攻取南下最重要通道襄樊城的控製權之後,渡過長江向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進發。鄂州陷落後,長江防線洞開,南宋朝野大驚,各界都把希望寄托在賈似道身上,呼籲他親征。賈似道不得已,在臨安設都督府,準備出征。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賈似道率領的三萬大軍在蕪湖大敗,成為眾矢之的,朝野上下強烈要求處死賈似道。

謝太後認為賈似道是三朝元老,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不能因為一時之罪失了待大臣的禮數,便將賈似道貶為高州團練使,循州安置,並抄了他的家。

賈似道行至漳州時,在木綿庵內被監押官鄭虎臣所殺。消息傳出,人心大快。

賈似道罷相後,朝廷如果能夠振作起來,任用賢臣,局勢或許還能扭轉。但這時朝廷犯下了另一個嚴重的錯誤,竟任命膽小如鼠、畏敵如虎的陳宜中為相。

在陳宜中的主持下,宋朝終於陷入萬劫不覆的深淵。

德祐元年春夏之交,戰事最為激烈時,朝野紛紛要求陳宜中親往前線督戰,他卻猶豫畏縮,不肯出城。文天祥、張世傑提出遷都東南,背水一戰,膽小的陳宜中否決了這項提議,一意求和。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十八日,謝太後派大臣楊應奎向元軍獻上降表和傳國玉璽,哀求伯顏念上天好生之德,對宋朝皇室從寬處理。伯顏要求與宰相麵談,陳宜中一聽嚇破了膽,丟下太後和年幼的皇帝,於當天夜裏逃出臨安。

陳宜中逃走後,蒙古鐵騎兵臨城下,局麵已無可挽回。

二月初五,臨安舉行了受降儀式,宋恭帝宣布退位。

三月二日,伯顏進入臨安。元世祖降詔,要伯顏送宋朝君臣到大都朝見,宋恭帝同母親和少數侍從踏上前往大都的路程。謝太後因有病在身,並未同行,但不久也在元軍的逼迫下啟程北上。

宋恭帝被俘後,忽必烈為了招徠南方漢人,封他為瀛國公。

宋端宗

宋端宗趙昰是南宋第八位皇帝,1276年至 1278年在位。

宋恭帝德祐二年(1276年),元軍攻克臨安時,5歲的小皇帝被俘。趙昰和弟弟趙昺由國舅楊亮節等護衛,隨母親楊淑妃出逃福建,被立為帝,楊太妃聽政,改年號景炎。

宋端宗在福建開倉濟民,救了好多饑民的命。當地百姓甚感其恩,元軍統一中國後,當地百姓將平山閣改名為泰山宮,祭祀宋端宗。

宋端宗於1276年繼位,時年隻有7歲。在陸秀夫等人的擁戴下堅持抗元,力圖恢複宋朝。

消息傳到大都,忽必烈認為宋朝死灰複燃了,急令元軍務必將南宋王室成員斬盡殺絕,不許漏網。

宋端宗在元軍的追擊下,隻能由大將張世傑護衛著登上海船,在海上東逃西躲,疲於奔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