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壁懸崖讓你驚歎造化的神奇,清泉流水讓你陶醉自然的美妙,古道峰煙讓你感受萬古的豪壯,這一切你都可以在恒山身上找到!古人這樣讚歎恒山“危峰過雁來秋色,萬裏黃沙散夕陽。”你還能找到比這更美妙的形容嗎?
古往今來,所有的名山大川都以其獨特的風姿吸引著眾多的樂山樂水者,被譽為“天下第二山”的恒山也不例外。
恒山古稱常山,位於山西省渾源縣境內,東西綿延150千米。它東連太行山,西跨雁門關,南障三晉,北瞰雲、代州,莽莽蒼蒼,橫亙塞上,巍峨聳峙,氣勢雄偉。恒山是塞外高原通向冀中平原的咽喉要衝,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戰國時,燕、趙憑恒山而立天下;兩漢時,匈奴用恒山而爭天下;北魏時,拓拔氏依恒山而分天下;宋仗恒山而守天下;元滅天下,清統天下,也憑借的是以恒山為主體的長城沿線天險。許多帝王、名將都在此打過仗,這是恒山在五嶽中最引以自豪的。至今,這些古代關隘、城堡、烽火台和戰場遺跡仍然可以在恒山找到。
恒山山脈自西南向東北奔騰而來。一座座海拔達2000米以上的山峰比肩而立,重重疊疊,氣勢博大雄渾。群峰奔突、氣勢磅礴正是恒山自然景觀的特點。唐代詩人賈島詩雲“岩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點出了恒山的地貌特征;一向愛遊曆山川的李白在遊覽恒山時,留下墨跡“壯觀”二字。
恒山景色自成一格,隨便駐足任何一地,都會欣賞到美妙絕倫的景致。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遊恒山後,把在恒山的見聞錄入《徐霞客遊記》中。恒山古有十八勝景,現存有十餘處。以果老嶺、飛石窟、還元洞、虎風口等景觀最為著名,苦甜井、懸空寺更是世人稱奇。苦甜井是一苦一甜兩口水井,位於恒山半腰,兩井相隔一米,水質卻截然不同。一井水甜美清涼,被稱為甜井;另一井水卻苦澀難飲。甜水井井深數尺,取之不盡,可供萬人飲用。唐玄宗李隆基曾賜匾甜井為“龍泉觀”。懸空寺為恒山第一景,位於恒山金龍峽的西岩峭壁上,整個寺廟的布局極為巧妙,似虛而實,似危而安,實中生巧,危裏見俏。民諺“懸空寺,半天高,三根馬尾空中吊”生動地描述了懸空寺的險要。三教殿內,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教合流始祖同堂,共居一室,堪稱中國宗教史上的一段佳話。
西漢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廟,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飛石窟內的主廟,始建於北魏,唐、金、元三代重修。明清時,恒山建築林立,祠宇樓台聳峙巍峨,有“三寺四祠九亭閣,七宮八洞十二廟”之稱。恒山的文物古跡,星羅棋布。釋迦木塔、圓覺寺磚塔、永安寺等,在中國古建築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遼金時代,恒山是當時的文化之邦,書院學舍、摩崖題刻、楹聯碑碣很多,成為後人研究恒山的寶貴資料。
究竟是恒山孕育了千年來豐厚的文化,還是這些厚重的曆史、文化賦予了恒山更深刻的內涵?我們已不得而知。但一定有一種像恒山一樣的氣質存在於天地間,引領著我們去追逐、尋覓……
知識鏈接:恒山是我國的道教名山。相傳,我國神話中的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張果老就是在恒山隱居潛修的。據《雲笈七簽》第二十七卷記載,恒山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五洞天,茅山道的祖師大茅真君茅盈曾於漢時入山隱居修煉數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