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國家經濟幾近崩潰,很多人連溫飽都保證不了。美國為了讓中國依附於它,在這個危難的時刻施舍知識分子,配給糧食。文學家朱自清憤然拒絕:“寧可貧病而死,也不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舍。”朱自清在病重之際叮囑家人:“糧食豈是白吃的,吃了東西就要向著他說話,做個賣國的哈巴狗兒,寧可餓死也不能。”朱自清為民族氣節饑餓至死,其精神和誌氣豈止“高尚”二字了得。
古語有雲:“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誌。”所謂誌氣,就是一種義勇的精神。古有蘇武忠骨、丹青情結,近代有孫中山在民族危難時刻為國家前途奔走、魯迅棄醫從文、朱自清不食美國救濟糧,這些人都是“舍生取義”的“大成者”。中國古人傳下來的“義”,已經成了我們骨子裏的東西。《五行》中曾有一說:“善,人道也;德,天道也。”而“義”恰恰是一種善德,是“人道”與“天道”的統一。在理論層麵上,明白什麼是“天道”、什麼是“人道”的人也許不多,但是作出大義之舉的前人卻比比皆是,也深深地影響著普通百姓,所以它的傳遞幾乎是永久性的。到如今,不管是誰,都喜歡講一句:“大難當頭,舍生取義。”這種重“義”的文化特質,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精神。
很多年前,一份報紙上曾刊登了一則消息,一個青年為了救掉入糞坑的老漢而犧牲了生命,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從價值觀上看,一個青年可創造的價值遠遠高於一個老漢,但從精神上看,這種行為卻是義舉,它深深地感動著每一個人,也鼓勵人們要有奉獻精神。舍生取義並不是讓人不要命,但是救人於水火和危難之際,它卻是我們始終推崇、提倡的。而古人的大義風骨,也是我們應該植入骨髓的精神,不能讓其隨著利己思想的產生而丟失。
人間正道是滄桑
“白馬飾金羈,聯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長驅蹈匈奴,左顧陵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西北邊陲之地,自古多外患,多少戰士飲恨黃沙,冷月襲屍骨。但曆史上,從來不缺少縱死猶報國的少年英雄。曹植一首《白馬篇》言盡少年遊俠精忠報國的心願和氣概。這其中的遊俠不同於文士的遊俠,他沒有忠君的包袱,思想情感高邁,視死如歸,隻願以性命報效身處危難的國家。他們雖非大官人、大文士,也非將軍元帥,而是一介平民,但如前文所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少年遊俠的愛國情懷絕不是衝動,而是大義的延伸。而賦予遊俠以平民身份的,恰恰是魏晉時期文人的忠義風骨。
“遊俠”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墨子。很多人認為,墨子就是最早的俠者,但墨子並非真正的遊俠,隻是熱衷於做義舉。孟子曾經罵墨子是“畜生”,因為墨子宣揚“兼愛”思想,對於父母的愛和對於別人的愛沒有區別,這與儒家把愛分出等級的“仁愛”思想相對,所以孟子才說墨子不分好壞。但是二者在“義”上卻沒有衝突。據《墨子·公輸》記載,楚國準備攻打宋國,墨子聞訊之後急行十天十夜到達郢都(今湖北省荊州市)見楚王。墨子說,如今有一個人,自己家裏有豪華馬車,卻想去偷鄰居家的破車;自己家裏有綾羅綢緞,卻想去偷鄰居家的破衣服;自己家裏有美味佳肴,卻想去偷鄰居家的米糠酒糟,請問這是什麼人?楚王說此乃“竊病”。墨子微微一笑,對楚王暗諷了一番:“楚國應有盡有,宋國貧窮弱小,你卻要去搶人家的,不是有毛病嗎?”楚王立刻啞口無言,最終決定不再攻打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