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是一個不可能再現的神話時代,但這也是中國股民最興奮也最難忘的時代。回憶一下當年見股就買、買股必賺的情形,也足以讓人心跳加快、血壓升高——
僅僅是幾個月的時間裏,在上海,延中實業由每股100元漲到了1599元,豫園股票由100元漲到了3580元最後竟突破萬元大關,讓人大跌眼鏡;在深圳更是邪乎:深圳發展股票麵值1元,黑市售價高達150元,其它的則有的漲了50倍,有的漲了100倍,最少的也漲了20倍……
幾年前還需要攤派需要黨員幹部帶頭購買的股票,成了中國最火爆的東西!
中國有這樣一個古老的民間故事——一對赤貧如洗的農民夫妻在耕地的時候意外地掘出了一隻聚寶盆,他們往盆裏放進一把米就可以取出10把米來;放進一隻金元寶,旋即就能取出10隻金元寶……
以想象力豐富著稱的中國先人,在財富積累的想象上,卻是這樣的貧乏。他們充滿著致富欲望的大腦杜撰出來的神話,竟不過是幻想有個能給他們帶來10倍回報的聚寶盆。如果告訴他們,現實生活裏還有比聚寶盆更神奇的東西,它帶來的回報不是10倍,而是幾十倍、幾百倍甚至上千倍,我想借一千個膽子給他們也難以讓他們相信。他們寧願相信天庭之上有玉皇大帝的存在,也不敢相信現實生活中會有如此高速的財富增長。
但這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創造這一人間奇跡的不是神靈恩賜的聚寶盆,而是曾經被我們醜化、詛咒並且拋棄的股市!
時光倒回去10年多,雖然全球股市熱鬧得不可開交,但對於已經步入改革開放之路的中國人說,卻很少有人知道還有股票一說。少數年紀大些的人(習慣上被稱為“從舊社會過來的人”),或許還依稀記得大上海曾搞過那玩藝兒。據說那裏是“冒險家的樂園”,是“高級瘋人院”。一些電影電視要描繪紙醉金迷的十裏洋場,總要設計一些頭戴禮帽、身著西服、鼻梁上架著金絲邊眼鏡的資本家們爾虞我詐地搞股票交易的鏡頭。而新中國誕生後出生的中國人,絕大部分還是從茅盾先生的長篇小說《子夜》和曹禺先生的劇作《日出》之中見到過“股票”這兩個字。也正是這些作品形象生動的描繪,股票在許多中國人的心目中留下的惟一印象,便是充滿了銅臭和邪惡的東西,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可怕遊戲。
改變中國人觀念的,不是經濟學家們的理論說教,不是報刊電視的轟炸式宣傳,也不是市長市委書記的親自帶頭買股,更不是行政命令的強行攤派,而是股票的“賺錢效應”。從1987年到1992年的5年時間裏,不管是自願的還是攤派的,也不論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凡屬買了股票的無一例外地賺了,並且還不是一般地賺,而是十倍百倍地賺。許多人迷迷糊糊地賺了幾十萬,許多人懵懵懂懂地成了百萬富翁。股票,已經不是我們的祖輩們幻想過的聚寶盆,而成了印鈔機。隻要你將幾千幾萬元投入進去,十天半月後一覺醒來,這個印鈔機就可能給你印出了幾十萬幾百萬元。因此,據說火爆的時候,深圳的纖維袋甚至麻袋都特別走俏——人們拿來不是裝物,而是裝錢!
這不是誇張。凡在1987年或1988年購買了2500元發展股的投資者,隻要抱股惜售,在1990年10月24日,發展股麵值由1元升至58.71元市值時拋出,就可成為擁有14萬元的小康。而一些專事投機的股市操縱者,在經過多次低吸高拋後,同樣是2500元的發展股,或2.5萬元的安達股,或1990年3月的原野股2.5萬元,就可加入50萬元的中產階級。若在最高價位拋出,則賺得更多。如果你1987年咬著牙根買的是1萬元的深發展,經過曆次分紅擴股,在1990年高峰時沒有拋出,到1992年,你便成了名符其實的百萬富翁——1萬元變成了100萬元。若是你此時還是不拋,一直持股到現在不動,且每次配股都參加,那麼到現在其市值是多少呢?有人計算,到1999年底,倘若將每年的派息款忽略不計,或者視作與參與配股所投入的資金作衝抵,僅以送紅股和配股、拆細計算,1987年買入的500股(麵值為每股20元),如今已發展到111餘萬股,隻以低潮時的每股20元計算,則市值為2220萬元,增長222倍!如果你在1988年花1萬元購買了100股(每股100元)豫園商場股票,至1992年7月,你便擁有了100萬元。僅僅是5年時間,你就能讓自己的資本翻一百倍,什麼樣的聚寶盆有這樣的神通?
美國一名知名社會學家沙普林博士指出:“自從誕生商品經濟社會以來,給予人們致富的機遇先後有三次:第一次是貿易與商業,第二次是高科技開發,第三次是股票金融。這三次機遇各自曆時10年上下,每次機遇來臨都能誕生一批大富翁和事業家,如果有準備,隻要在機遇來臨時去積極參與都會有較大的作為。而在機遇之後的任何才子,如果不是繼承先輩的事業,則很有可能做這些富翁和事業家的雇員,而靠工資吃飯。”
中國的改革,是要把西方幾百年發展經濟的過程,在短時期內走完,因此經濟機遇間隔的時間更短,經曆的時間也不長。抓住了機遇或是無意中碰上了機遇的,便迅速暴富起來,而隨後蜂擁而至的,固然還有致富的機會,卻難有暴富的可能。80年代初,個體經濟開始發展,當初所有積極參與的人現在都加入了“先富起來的一部分人”的行列。有些人是稀裏糊塗地富起來的,還有極少部分勞改釋放人員,沒有正式工作,隻好走個體經濟之路,結果被“逼迫”上了富裕之路,那些有頭腦、有預見力、有膽量的人,今天則成了幾十萬元戶、幾百萬元戶甚至幾千萬元戶,而80年代中後期起家的,則很難有起色。
與曆次機遇相比,新誕生的股市給人們帶來的機遇更加巨大,也更加突然,結果許多人再一次在機遇麵前麻木了:有的人把股票視為騙人之物而敬而遠之;有的人抱著試試看的心理買上兩股嚐嚐;有的人在股市誕生幾年之後尚不知有股票存在……結果市長不得不帶頭買,機關幹部不得不攤派買,有的地方還不得不帶有一點強迫性質的買。滑稽的是,幾年後,無論是帶頭買的、攤派買的還是強迫買的,無論是有意買的還是稀裏糊塗買的,統統發了大財成了富翁。有位木工,祖輩到他這兒從沒有拿過大錢,一時衝動拿出所有的積蓄共6000元,買了300張發展股票。兩年後,到股票交易廳一賣,服務員從窗口推出一大堆錢,他隻好找來一個大塑料袋裝上,飛一般往家跑,回家一數,足足15萬元,然後仰天大笑,竟然瘋了!見人就講,股票!發了!但他萬萬沒有想到,他掙的這點錢是小巫見大巫,沒過一個月,黑市上股價漲到了150多元,他的300張股票,可賣到四五十萬元。有位老太太到銀行存錢,正好該銀行在發售股票,結果她排錯了隊,稀裏糊塗地把1萬元錢“存”進了股市,回來後也還不知道,一直把股票當作儲蓄單壓在箱底。3年後,她以為存款到期了,來到銀行取款,取回的竟是80多萬元,把老太太差點嚇暈過去:是自己老糊塗了還是營業員搞糊塗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成為“暴發戶”,股票這個詞從陌生變為熟悉,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和歡迎它的出現。許多人認為,他們終於找到了自己的聚寶盆。於是,隻要一有股票出來,就有數以百萬計的人競相去買,熱鬧的時候,深圳市竟有60萬股民沒有地方住宿而露宿街頭;買不到原始股,就到二級市場去買,不管你開多高的價,總有人買。麵值100元的豫園股票,1萬元一股也有人要。有的炒股炒成了百萬元戶,有人炒成了千萬元戶。武漢大學一文科教授,最初隻投了5000元,3年功夫,炒出了150萬元。而他的一位朋友,擁有股票市值達2000多萬元。說股票市場是現代的“聚寶盆”,不是言過其實,而是言猶不足。
這是中國股市發展史上的神話時代,也是中國股民的暴富時代。時間是從新中國股票的誕生到1992年8月。任何一個國家,在其經濟發展過程中,都會有一次資本裂變的過程,但世界上還沒有一個股市有過如此迅猛的資本裂變階段,未來的中國股民大概也不可能再有如此普遍暴富的時候。
曆史不能複製,但可以研究。雖然經濟學家們現在盡可以說當時的股市是如何的不完善,當時的股民是如何的不成熟,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股市正是以第一批股民的暴富而吸引人們的目光的。無論是最初的40萬幸運股民還是現在的4500多萬虧多贏少的股民,在中國股市走過10年風風雨雨的時候,重溫當年那激動人心的時刻,追尋中國股市誕生之初那歪歪斜斜的足跡,對於把握中國股市的發展方向,捕捉中國股市的致富機遇,都不無啟示意義。
一、股票,重新叩開中國的大門
百年坎坷:夭折的舊中國股市
1949年6月10日上午10時,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查封命令,上海市軍管會金融處、上海市公安局、華東警衛旅率部隊及部分便衣警察200餘人,包圍了位於上海漢口路422號的上海證券交易所大樓。5個行動組封鎖了這幢9層大樓每個出入口。場內銀元交易者被告知停止買賣,不準外出,也不允許打電話,隨後接受登記審查和盤問。被認為情節較輕的300餘人很快予以開釋,另外238人被扣押。6月12日,上海地方法院對此進行了審判。其後,證券大樓即由華東警衛旅駐守。
數月之前,這裏還是一派交投活躍的景象,234家企業證券在此登記交易,是遠東最大的交易所。5月27日以後,這幢大樓成了銀元投機分子的指揮中樞。為了確保人民幣地位的穩固,中共華東局決定采取斷然措施。6月8日查封證券大樓的決定上報中央,毛澤東收悉電文並親自批示;9日,查封命令簽發下達;10日便完成了查封證券大樓、取締證券市場的任務。
——畸形發展、弊端叢生的舊中國證券市場由此宣告消亡。
股票作為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物產物,已經有了400多年的曆史。而股份經濟的曆史更長,最早可追溯到幾千年前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在古羅馬時代,由包稅人組織的股份委托公司和委員會製度,便被經濟學家認為是現代公司的先驅。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單家獨戶生產已不能滿足大規模生產的需要,於是人們就開始把各自的生產資料聚集起來,合夥經營,這便是股份經濟的最初形態。早在1553年,英國的莫斯科爾公司為建造幾艘巨輪以開辟一條通往遠東的海上之路,便以每股25英鎊的價格,發行了6000英鎊的股票。據經濟學家們研究,這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發行的股票。進入17世紀初期,資本主義製度逐步完善,出現了以股份公司為主體的股份經濟基礎。1600年12月30日,由歐洲霸主荷蘭成立的東印度公司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個較規範的股份公司。該公司在全國公開集資,入股者既有從事東印度貿易的商人,也有一般平民,資本總額達650萬荷蘭盾,主要經營海外貿易和開拓殖民地。1694年,作為資本主義最早的國家銀行——英格蘭銀行成立,其準備金就是通過發行股票籌集的。
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30年代的半個世紀裏,市場經濟在資本主義國家得到了較快較大的發展,國際貿易大幅度增加,市場空前開闊,社會生產力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單個乃至幾十個私人資本,已經適應不了迅速發展的社會生產力。於是,以資本入股或以發行和認購股票的形式組成的股份公司便迅速發展起來。合眾美國銀行是美國第一家國家銀行,它是通過發行每股400美元的25000股股票籌集準備金建立起來的。1843年,德國也以同樣的方式建立了沙夫豪森聯合銀行。19世紀30年代的10年時間裏,英格蘭的合夥銀行減少了50%,而股份銀行增加了4倍多,其規模大大超過了合夥銀行。與此同時,英美等國掀起了修運河、建鐵路、大興交通運輸業的熱潮,由於這些工程耗資巨大,股份公司更是在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用馬克思的話說:“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鐵路的程度,那麼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
沒有誰比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製度鞭撻得更加汪洋恣肆了。在他的眼裏,資本主義的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流著血和肮髒的東西”,但是資本又如晨光在他的瞳孔裏注入一個鮮活而又充滿誘惑力的世界。他一再強調“資本的偉大文明作用”,它所刺激起來的無止境的“致富欲望”,“形成了整個社會的普遍勤勞”,從而促進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並使“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在資本主義內部日益成熟……”
隨著股份公司的陸續成立和股票發行的越來越多,股票交易也逐漸走上規範化的道路。18世紀60年代末,倫敦150名經紀人在一家名叫“喬納森”的咖啡館開辦了一家股票營業廳,1773年改名為股票交易所,這就是目前歐洲最大的證券交易所——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前身。1792年,24名紐約拍賣商聚集在華爾街一棵梧桐樹下,製定了他們與公眾及相互之間交易的規則,並約定了每星期的交易時間,從而形成了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雛形。交易所的出現,不僅為股票的發行和交易提供了方便,而且促進了股份公司的規範化發展,形成了在市場經濟體係中占有核心地位的資本市場。從19世紀後,西方各國開始陸續出現現代意義上的股份公司,主要是民營性的實業公司,與政治完全脫鉤,尤其是近代股份公司確立了有限責任原則和法人支配財產原則,並建立了規範化的股份製,使股票具有自由讓渡性,促進了資本市場的形成與發展。在英國,19世紀後半葉股份公司迅猛發展,1862~1886年新設立的公司為25000家,平均每年設立1041家,而1900年一年新設立的公司就有49676家。在美國,到19世紀80~90年代,各種工業股份公司達38770家;20世紀初,擁有資產在1億美元以上的工業股份公司已有近100家。進入20世紀後,在近代股份製的基礎上,股份公司不斷完善,並越來越成為企業組織的主導形式,成為左右西方國家經濟的基本力量。
相對於西方國家的股份經濟和股票交易,中國整整落後了300年。在中國,證券這個名詞是清朝末年從日文中引用過來的,而股票在中國的出現大約在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之後,外國資本大量侵入中國,從而也把資本主義國家使用多年的集股籌資的作法帶入了中國。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外國的一些商行開始在華大量發行股票。進入19世紀70年代後,華資企業也開始發股籌資,其中最早發行股票的是1873年由李鴻章、盛宣懷籌辦的輪船招商總局。後來又陸續有中興煤礦公司、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等股票的發行。1897年5月27日,舊中國成立了第一家自辦的股份製銀行——中國通商銀行。1898年2月4日,舊中國首次發行公債——“昭信股票”,發行總額為10000兩,分20年還清,但是紳民購買者寥寥無幾,不久即被停辦。1905年8月,又一家帶有股份性質的銀行——戶部銀行成立,該行屬官商合股興辦,注冊資本400萬兩。另外,在航運業、工礦業、紡織業也大量出現了官商合辦或“官督商辦”的股份製企業,如1872年的輪船招商局,1878年的上海機器織布局、1875年開平礦務局、1895年的大生紗廠等。
在出現股票和債券的同時,市場上也出現了證券買賣活動。1882年10月,華商興辦的上海平準股票公司成立,這是中國國內第一家股票交易機構。1891年在上海經營外商股票的經紀人組織了“上海股份公所”,1905年在香港地區注冊登記定名為“上海眾業公所”。1914年正式組成“上海股票商業公會”,成為中國第一家正式的證券組織。同年,北洋政府頒布了“證券交易所法”,證券交易開始走上正軌。1916年,由孫中山先生倡議與虞洽卿聯名向北洋政府申請成立“上海證券物品交易所”,1920年7月1日獲得批準開業,集資500萬元,成為當時國內規模最大的證券交易所。與此同時,上海股票商業公會也改組為“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集資300萬元,經紀人55名,經營對象主要是北洋政府發行的公債券。北洋政府先後還於1918年、1921年批準成立“北京證券交易所”和“天津證券物品交易所”,股票買賣,盛極一時。其後,在戰亂不斷、經濟凋零的情況下,舊中國的證券市場畸形發展,成為冒險家投機的樂園和統治者搜刮民財的場所。投機倒把、造謠欺騙的事件時有發生。1908年,有一個外國人在上海開設橡皮股票公司,發行股票集資,宣稱在澳大利亞種有大量橡膠樹林。當時外商銀行也與之相勾結,開辦承做以該股票作抵押的放款業務,因此,許多人爭相購買橡膠股票,有些錢莊認為有利可圖,也參與哄抬橡膠股票價格的活動,收購橡膠股票。1910年,橡皮股票公司的外國人,將股票全部脫手售出,攜款逃回本國。外商銀行也宣布停止承授該股票的抵押放款,並催索以前的押款。持票人才知上當受騙,錢莊因資金周轉不靈,相繼倒閉的有12家,形成一場有名的橡皮股票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