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郭待封不肯搭把手王子安叫好玩鬥雞 (1)(3 / 3)

“賞不勸謂之止善,罰不懲謂之縱惡。

“薛仁貴整天以為自己征高麗有功,可實際上他一點功勞都沒有。他坐著就有賞賜,當官就靠貪瀆,今日不殺了他,以後就管不了了!”

這位太學生,名叫魏元忠,他巴不得薛仁貴趕緊死。

魏元忠的上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司憲樂彥瑋去西邊領人,他給三位扣上枷鎖,用囚車拉回了長安,境況十分淒慘。李治的日子也不好過,他雖然生氣,但念在薛仁貴、郭待封都是有功之臣,不想聽從文官的建議殺了他們。太學生魏元忠的上書,讓李治背負上了不聽諫言的名頭,在當時可是很有思想壓力的——尤其是在可以批評皇帝的年代,皇帝的思想壓力更大。

那年頭,任憑誰都能上書言事,公元664年,右相劉祥道在關內巡遊,就收到過這樣一份投訴書。

“辟地數千裏,無益神封;勤兵十八萬,空疲帝卒。警烽走傳,駭秦洛之甿;飛芻挽粟,竭淮海之費。”這封駢文類型的上書,是用來指責李治征討高麗而寫的。劉祥道看罷,沒有義正詞嚴地說莫論國是,也沒有給上書者任何不屑的神情。他捏著那張紙,讚許地看著這個十四歲的小孩,長歎一聲。

他隨口問道:“你叫什麼名字?”

“王勃。”

“可有先貴?”

“祖父王通。”

“哦。”

劉祥道忽然很激動,他理了理思緒,將王勃的情況寫成疏本,上表推薦了他。

【海內存知己】

王勃,字子安,隋末大儒王通之孫。

公元650年生人,六歲寫詩,九歲誦書,十歲博覽六經,十四歲受人推薦,十六歲科舉中第,名動京城(但要比金正恩,還差點火候)。很快,一封邀請函送到了他的麵前。竟是沛王李賢邀請王勃到沛王府當幕僚,王勃痛快地答應了。

李賢,字明允,李治第六子,武則天第二子。

公元654年生人,看書過目不忘,小時候尤其討人喜歡,姿態端莊高雅,談吐極有氣質。李治愛在人麵前誇獎李賢,他說:“賢曾讀《論語》,讀到‘賢賢易色’的時候,他搖頭晃腦讀了好幾遍。”李治問:“你有病嗎,讀個書搖頭晃腦?”李賢答曰:“這句話好啊,實在是好,因為好,我就十分願意讀這句話!”

賢賢易色,不是“李小賢變了臉”的意思,而是選老婆要看品德的意思。李賢鍾愛此話,故而一讀讀了一整天。李治很喜歡李賢,所以就拿此事顯擺。

李賢酷愛學習,卻不是書呆子,常常和弟弟英王李顯(公元656年生人,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一起玩耍。一直到了王勃應召進入沛王府,李賢、李顯的兄弟關係越來越近,但李顯和李賢本質有區別,李顯這家夥大腦袋鋥亮。

三人裏頭最大的就是王勃,二十歲的小夥子,領著十六歲和十四歲的兩位王子玩耍,情況愈發難以控製。

因為英王和沛王非要鬥雞,還讓王勃跟著寫讚美詩。

【百度hoho】

李賢:賢賢易色!

李顯:哥哥,我可以叫你賢賢麼?

李賢:你的意思是說,我容易好色?

沛王、英王兩位仁兄,一人提著一隻大公雞開始鬥,那個喜歡擼袖管的王勃在一旁和眾人搖旗呐喊。現場熱鬧無比,而王勃同學,則即興作了一篇名傳千古的文章,名曰《檄英王雞》。

文章指出——

雞是人類的朋友,但是我們就是喜歡鬥雞。

不管你是大雞還是小雞,上了台麵就得鬥。鬥雞,公雞中的戰鬥機,我要高聲讚美戰鬥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