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路斯踏上了東來的路途,但他不是請求避難的,而是來搬救兵的。
李治著實被震驚了,出於道義,他安慰了卑路斯,然後果斷地拒絕了卑路斯。卑路斯也很有骨氣,再度飛奔至吐火羅,吐火羅答應援助,竟將歐麥爾的軍隊給揍跑了。大片土地回歸到了卑路斯的手中,一直過了五年,瘋狂擴張的歐麥爾才發現,自己曾經拿下的土地竟然又被搶了回去,於是威逼。
卑路斯大懼,飛奔至長安,再來搬救兵。李治也是有考慮的,這麼遠的地方,即便攻下來,唐朝也沒兵力去守。拿不下來,還得白白搭上工夫。此事交由宰相商議,希望老謀深算的宰相能想出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宰相們的意見達成了統一:既然都怕被阿拉伯的軍隊吞並,想讓唐朝保護,那不如把吐火羅、嚈噠、罽賓、波斯等十六國統統劃歸到唐朝,安置八座都督府,七十六個州,一百一十個縣,一百二十六座軍府,統一歸安西都護府管理。都督由皇帝親自指定,作戰計劃也由都護府統一指揮,至於兵馬,和中原府庫兵一樣,由當地人充任。
各國使者對宰相們的倡議表示無比讚賞,大家說幹就幹,唐朝又往西延伸了幾千裏地。
效果非常明顯,因為鐵勒被唐朝包圍了起來。龍朔二年(公元662年)三月,鄭仁泰大敗鐵勒於天山。
因吃了一回敗仗,鐵勒愈發瘋狂,聯合十幾萬兵馬,由十幾萬人中最為凶猛的幾十人擔任前鋒。震撼人心的殺氣充滿了天山腳下,隻等一聲令下,鐵勒便會像鋼錐一般紮向唐軍的心髒。而唐軍這邊,領頭的是個半老不老的家夥,後頭的軍隊都以看客的姿態觀望著什麼。相比之下,輕敵的唐軍給人一種必敗客的感覺。
從唐軍的陣營中,領頭的騎著戰馬,往前走了幾步。
鐵勒人這才看清楚,此人是……
薛仁貴!
十幾萬大軍紛紛揚揚地議論起來,他們不知道薛仁貴想要做什麼。卻聽薛仁貴騎著馬,忽然高喊一聲:“一!”一手操起大弓,一手拔出一箭,話音剛落,拉滿的巨弓猝然變化,箭帶著怪響飛了出去。鐵勒幾十猛士中,一人應聲倒地,大軍頓時騷動起來。薛仁貴冷冷地瞧著對方,又高聲喊出:“二!”
又一箭射中第二人,那人應聲倒地,再也沒能爬起來。
第三個猛士死亡的時候,鐵勒大亂。
陣列在前的幾十名猛士大驚失色,紛紛下馬,遠遠朝著薛仁貴拜著,隨後上馬逃跑。後軍因害怕,以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絕不臉紅,絕不害臊的氣魄,跟隨猛士一陣狂逃。那些被收了的猛士不會料到,他們辛辛苦苦拚死拚活,為了鐵勒的解放而賣命,後頭的人竟然全他媽跑光了。
薛仁貴引兵便追,橫渡磧北,當日就擊潰了鐵勒大軍,俘虜統帥三人和士兵無數而還。軍中有人作詩讚揚薛仁貴,後來行軍的路上,大家就將這首詩當成了歌一起唱。
詩曰:
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
【詬病】
薛仁貴也是有缺點的,在收了那幾十名猛士後,他做出了一個錯誤的舉動。
為了永絕後患,他讓唐兵在附近挖了一個大坑,將這幾十名猛士給活埋了。如果說薛仁貴還算是為了以後著想,那鄭仁泰就讓人看不出一點兒為以後著想的意思。思結、多濫葛等部落(鐵勒分部)投降給了鄭仁泰,鄭仁泰同誌欣喜若狂,決定接受他們的投降,並擇日閱兵。
鄭仁泰是個人才,他命令投降軍隊放下武器,接受他的檢閱,等人家全部排列完畢,鄭仁泰手指一勾,下達了大屠殺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