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官場外延(1 / 3)

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家庭倫理,人不是個體的人,而是連同著家庭、家族身份的人。官場上的官員也同樣是具有著家庭、家族身份的人。要講述官場,也就不可避免地要延伸及官員的家庭、家族,以及社會交往的範圍等等。所以本節稱之為“官場外廷”。

中國自古國與家聯稱,家是國的縮小,國是家的擴張,官場上的官員為國效力,同時也是光宗耀祖、為家族的長久利益服務。所以官員肩負著家與國的雙重義務,忠臣孝子一直是倫理上道德上對官員的要求。官場上設有很多製度,保證官員沒有“後顧之憂”,並且能夠光宗耀祖。官場的外延就是一個巨大的家族群體。

朋友在中國古代被視為五倫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人際關係。官員的私人交往圈也是官場的外延。同學、朋友、同鄉、老部下、門生,諸如此類,也常常影響著官場的風氣,也是官場內幕的一個重要部分。

官場外延的種種關係網絡影響著官場本身。公與私、官與親的關係彼此交織,使得古代官場關係格外複雜,牽一發而動全身,很難理順,很難使官場成為清廉而有效率的政府機構。

1.“紗帽底下無窮漢”

清人筆記《吳下諺聯》中引用了一句民間的俗諺:紗紗帽底下無窮漢。說是官風不正,以至一人得官雞犬升天。不要說是官員的父族、母族、妻族,甚至於婢妾之族,以親及親,“坐幕”(指師爺)、“立幕”(指長隨,官員所親信的傭仆)都在這紗帽(官帽)的庇護之下,作弊多端,“糧製巨斛(收稅糧時大鬥進)。餉勒浮收(收稅銀時預收預征),詞訟通關節,饋送索門包(給看門人的常例好處費),肉食羅綺。挾妓呼聲,無所不至”。

所以叫做“無窮漢”。

用上述這句俗諺分析古代官場,確實是存在著這種現象。

官員離家出仕,服務於君主,就不能盡到親自贍養父母的孝道,所謂“忠孝不能兩全”。為了彌補這個缺憾,從漢朝以後,就發展出一套“封贈”製度。當了官以後,就可以請求朝廷為自己在世的父母封予某項官稱,或給死去的父母、祖父母贈予某項封號。這樣一方麵可以滿足整個家族的虛榮心,另一方麵也可以使父子見麵不至禮儀上有所尷尬。官稱官銜雖不能贏接得到物質利益,但可以榮耀鄉裏,擺擺身架,等到全家進入紳士特權階層,自然會有人來拍馬奉承,送禮送物,甚至可以進一步作威作福,魚肉鄉鄰。這就叫做“一榮俱榮”。

官員請求封贈的親屬範圍一般以其父族為主,母族、妻族不僅要隨官員發達求得封贈,逐要靠其他方法。比如請表少爺、舅老爺一同到任,幫助處理內衙事務,管管賬目,寫寫文書,見習為官之道。當然官員更可以用他的合法、不合法收入來資助母族妻族。如此,母族、妻族也就可以“無窮漢”古代官場上曆來有句諺語,叫做“宰相家人七品官”。可見官員家人之神氣。東漢時大將軍梁冀獨攬朝政,又討厭事必躬親,經常在自己的府邸花園裏終日與朋友飲酒作樂,請求大將軍某事的人,都進不了他的府第,隻得拿出金子來買通梁府的看門人,梁府的看門人由此富埒王侯。明末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認為,這就是後世“門包”的來源。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家人都是如此有權有勢。明清時官員的家人有的是買來的奴婢,有的是雇來的“長隨”。後一種長隨往往粗通文墨,能夠幫助官員看守大門、接待來客,保管、簽押官印,謄寫公文信件,傳遞公文信件,甚至代替官員管理驛站、監獄,等等。長隨中看門的“門政”,掌印的“簽押”都稱“大爺”,傳遞公文的是“門上”,號為二爺。凡事情經過這些爺們,都要有點好處。很多長隨權勢很大。清人筆記《履園叢話》中記載,乾隆年間權臣百齡曾用過一個長隨周良,原來是蘇州的伶人員,按明清法律,倡優演員都是賤民)。取號蓮塘。他頗通文墨,曾自己畫了一幅《蓮塘圖》,清朝廷官場名宦公卿、文人墨客題字,無不有求必應。該筆記還記載:直隸昌平州衙門有個“門政大爺”王誠,曾說起自己家裏已經四代做長隨,“積讚巨萬”,開了八座當鋪。作者感歎:“長隨之多,莫甚於乾嘉兩朝,長隨之橫,亦莫甚於乾嘉兩朝。捐官出仕者有之;窮奢極欲者有之,傲慢敗事者有之,嫖賭殆盡者有之。一朝落魄至於凍餓以死者有之,或人亡家破男盜女娼者有之。”長隨之,多,如清朝每個當地方官的,至少要有門政、簽押、跟班等等五、六個長隨,多的要有三四十人。長隨之橫,如《閱微草堂筆記》中記載一個長隨,每跟一個官都暗中記下該官員貪贓枉法的隱私,然後就卷走一筆錢財,不辭而別,留下一封書信,官員見了都不敢追捕。他的老婆也是某位官員的貼身丫環,被他用這個辦法拐來的。這還不算“橫”。有的長隨在官員上任時先墊借給官一筆旅費,到了任所就要做拿權的大爺,官不還清債務就不能辭退他,官場上稱之為“帶馱子”長隨。

官親、家人憑借官員的權勢作威作福,在官員紗帽底下更生出重重黑幕。

2.“覆水難收”與“糟糠之妻不下堂”

宋人筆記《野客叢書》中說,當年薑子牙垂釣渭濱,妻子馬氏不願跟著他過貧苦的日子,離開了薑子牙。後來薑子牙被周文王聘請,輔佐周武王消滅商紂,被封為齊王。馬氏又回來,要跟隨薑子牙去齊國。薑子牙把一盆水潑到地上,要馬氏把水收回盆中,才可重新恢複夫妻關係。馬氏坐在泥地裏一籌莫展,隻得羞愧而去。

這段故事後來被傳統戲曲嫁接到漢朝朱買臣的故事中,編成了“馬前潑水”等等劇日。傳統官場上有不少官員出身貧賤,未發跡時受妻子欺侮,甚至被妻子拋棄。然而更多的是出身貧賤的官員喜新厭舊,逐妻再娶新歡。傳統戲曲中秦香蓮陳世美的故事雖於史無據,但曆史上這種想巴結權貴,逐妻再娶的事想來是產生這種傳說故事的源泉。

中國傳統社會提倡男尊女卑,但值得注意的是,傳統文化 肯定妻子在家庭中的家長地位。相對於丈夫而言,妻子是處於被被監護的地位,但相對於子女而言,妻子則又處於與丈夫同樣的監護人地位。所謂“妻者,齊也”正是這個意思。所以夫妻關係的穩定、家庭的穩固也是傳統文化所強同的。至少從漢朝起,儒家禮教中的“七出”就是法定的丈夫單方麵遺棄妻子的要件。所謂“七出”,是指妻子有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多言、盜竊、妒忌、惡疾這七種情況時,丈夫可以寫一紙“休書”單方麵終止婚姻關係。然而這“七出”又有著“三不去”的限製,即:妻子雖有七出(一般不包括淫佚),但曾與丈夫一起為公婆守喪三年,或“有所取無所歸”(妻子娘家已無人)、或“男子先貧賤後富貴”,則不可休妻。按唐朝法律,有三不去而仍休妻的,要處杖一百。明清法律要處杖六十。所以理論上而言,出身貧寒的官員若在發跡後逐妻再娶是觸犯刑律的。

《後漢書·宋弘傳》記載著一個不拋棄原妻的故事。東漢初年,有個叫宋弘的清官,他雖出身於官宦之家,任官至三公高位,爵至封侯,但所得俸祿都散給親友,家無資產。當時東漢光武帝的侄女湖陽公主新近守寡,光武帝想替她再找一位丈夫。有一次和她閑聊,故意議論朝中大臣,看她看中誰。湖陽公主說:“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光武帝見湖陽公主對宋弘有意思,就把宋弘召進宮來,叫公主躲在屏風後麵。光武帝與宋弘拉家常,說:“有一句諺語說得好,叫做‘貴易交,富易妻’,這不是人之常情嗎?”宋弘回答道:“我隻聽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糟糠是指生活困苦,吃糟咽糠的情景。光武帝見宋弘如此氣節,就對公主說:“你這事沒希望了”。

“糟糠之妻不下堂”以後成為一項典故,成為先貧賤後富 肯定妻子在家庭中的家長地位。相對於丈夫而言,妻子是處於被被監護的地位,但相對於子女而言,妻子則又處於與丈夫同樣的監護人地位。所謂“妻者,齊也”正是這個意思。所以夫妻關係的穩定、家庭的穩固也是傳統文化所強同的。至少從漢朝起,儒家禮教中的“七出”就是法定的丈夫單方麵遺棄妻子的要件。所謂“七出”,是指妻子有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多言、盜竊、妒忌、惡疾這七種情況時,丈夫可以寫一紙“休書”單方麵終止婚姻關係。然而這“七出”又有著“三不去”的限製,即:妻子雖有七出(一般不包括淫佚),但曾與丈夫一起為公婆守喪三年,或“有所取無所歸”(妻子娘家已無人)、或“男子先貧賤後富貴”,則不可休妻。按唐朝法律,有三不去而仍休妻的,要處杖一百。明清法律要處杖六十。所以理論上而言,出身貧寒的官員若在發跡後逐妻再娶是觸犯刑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