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 / 3)

毛澤東一生中最艱難的抉擇

10月13日,毛澤東致電已在蘇聯的周恩來說:“與政治局同誌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我們采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製。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1950年6月,當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打敗國民黨反動派,準備休養生息,盡快撫平連年戰亂給古老中華民族帶來的累累傷痕,為年輕的新中國建起一座和平安寧的大廈時,中國人民又麵臨著一場威脅國家安全和近鄰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存亡的戰爭。

這場戰爭是侵略者強加到我國人民頭上的。

朝鮮從前是一個曆史悠久的統一的國家,本世紀初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按照美軍上校臘安·臘斯克的建議並經美蘇兩國同意,美蘇兩國軍隊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區占領了朝鮮。隨後,美國支持南朝鮮李承晚集團於1948年8月15日建立“大韓民國”,同年9月以金日成為首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1948年末,蘇美兩國先後從朝鮮撤軍。李承晚政權同金日成政權圍繞國家統一問題展開尖銳鬥爭。李承晚政權在美國支持下大力叫嚷“北進統一”,“南北分裂是必然用戰爭來解決的”,同時加緊了戰爭準備。朝鮮北方在這種情況下做了必要準備,加強了人民軍隊建設。朝鮮南北雙方在“三八線”上不斷發生武裝衝突,對抗不斷升級,終於在1950年6月25日爆發全麵內戰。

朝鮮內戰爆發後的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就發表聲明公開宣布美國武裝入侵朝鮮,隨後又糾合了英、法等15個國家的軍隊組成“聯合國軍”,連同南朝鮮的軍隊統歸美國遠東軍司令麥克阿瑟指揮。美國武裝幹涉朝鮮內政使朝鮮戰爭性質迅速發生變化,由朝鮮國內戰爭變成反對美國侵略的戰爭。

杜魯門在宣布出兵朝鮮的同時,公然聲稱:“我已命令第七艦隊阻止對台灣的任何進攻。”在使台灣“中立化”的借口下,美國海軍堂而皇之地開進中國的領土台灣,並控製了台灣海峽。

杜魯門宣布出兵朝鮮和台灣的第二天即6月28日,毛澤東主席也鄭重地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指出:“各國的事情由各國人民來管,而不應該由美國來管”;號召“全國和全世界的人民團結起來,進行充分的準備,打敗美帝國主義者的任何挑釁。”同日,周恩來代表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指出:“美國政府這種暴力掠奪的行為,並未出乎中國人民的意料,隻更增加了中國人民的憤慨,因為中國人民許久以來即不斷地揭穿美國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霸占亞洲的全部陰謀計劃,而杜魯門這次聲明不過將其預定計劃公開暴露並付諸實施而已。”中國政府連續致電聯合國,譴責美國的侵略行為,要求其撤軍。

針尖對麥芒,朝鮮半島的溫度驟然升高。

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馬上意識到朝鮮戰爭已趨於複雜化,成為國際鬥爭的焦點。在朝鮮人民軍打到洛東江地區,戰爭雙方形成膠著狀態的時候,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明確指出,美國擴大戰爭規模和朝鮮戰爭轉入長期化的可能性已日益增大,中國人民不能不有所準備。毛澤東還指出,對於侵略戰爭.我們是不怕的。因為我們有進行了23年武裝鬥爭經驗的黨和軍隊,而且美國也有困難,在軍事上有它不可克服的弱點。但要防備美國打第三次世界大戰,長期打下去,甚至使用原子彈。一旦美國堅持要打,我們隻好奉陪到底,用手榴彈抓住其弱點打敗它。總之,要作充分準備,避免倉促應戰。

基於上述考慮,在積極揭露美國武裝侵略罪行的同時,為保衛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全和必要時援助朝鮮人民的反侵略戰爭,毛澤東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未雨綢繆”,準備應付可能出現的重大事變。

早在1950年7月間,根據毛澤東的提議,中央軍委召開會議,討論了加強東北邊防的軍事部署問題,作出了《關於保衛東北邊防的決議》,決定立即抽調戰略預備隊,並配屬地麵炮兵、高射炮兵及工程兵部隊,集結東北地區,組成東北邊防軍,抓緊時間進行整訓工作。這就完成了保衛東北邊防和必要時援助朝鮮人民的第一步部署。8月下旬,中央軍委和毛澤東決定再調兩個兵團的實力,部署於山海關內機動地區作為第二線兵力,以策應東北邊防軍。為適應形勢的需要,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還極為重視加速特種兵的建設,決定從蘇聯購置裝備,擴編空軍、裝甲兵、地麵炮兵、高射炮兵。同時,加強了沿海地區及東北地區重點城市的防空力量。這些富有遠見的戰略應變措施,為保障國家的安全和援助朝鮮人民進行反侵略鬥爭,創造了有利條件,爭取了主動的地位。

1950年9月中旬,朝鮮戰局發生急劇變化。美軍在仁川登陸,9月28日占領漢城,朝鮮人民軍的主力被截斷在南朝鮮,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即將越過“三八線”。同時,美國空軍不斷侵襲我國領空,轟炸、掃射我安東(丹東)等地,美國海軍在公海炮擊我商船。全國人民對美國武裝侵略朝鮮群情激憤,紛紛要求同朝鮮人民共同抗擊美國侵略者。美國當局不顧我國的再三聲明,認為我國義正辭嚴的警告是“政治訛詐”,於10月1日起,南朝鮮軍隊和美軍先後越過三八線,瘋狂地向中朝邊境進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處境危急,我國安全受到了嚴重威脅。10月1日,朝鮮勞動黨和政府致電毛澤東主席請求中國出兵援助。是出兵參戰,還是不參戰,這一問題已刻不容緩地擺到了新中國的領袖麵前。

出兵入朝同美帝國主義作戰,是毛澤東一生中最難作出的決策之一。支持朝鮮人民進行反侵略鬥爭,這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立場。中朝兩國是長期的友好鄰邦,中華人民共和國燦爛的五星紅旗上染有共同抗日的朝鮮革命烈士的鮮血。戰爭爆發後,中國也曾給北朝鮮以各種支持。但主要的問題是新中國有沒有力量出兵與美國作戰,能不能打贏這場戰爭。有人認為出兵是引火燒身,也是基於這種考慮。中國共產黨已經成為一個要為5億人口的國家負責的執政黨,出兵決心確實一時難下。

當時我國經曆幾十年的戰爭剛剛結束,國土上還是百孔千瘡,戰爭創傷還未來得及醫治,財政經濟狀況還相當困難,在經濟力量上同美國相比非常懸殊。1950年美國鋼產量達8722萬噸,工農業總產值2800億美元,而同年中國鋼產量隻有60萬噸,工農業總產值約折合100億美元。廣大新解放的地區,地方政權建立不久,土地改革剛剛開始,散布在一些新區的國民黨小股武裝和土匪也亟待剿滅。在軍事力量方麵,中國雖有500餘萬富有戰爭經驗,英勇善戰的陸軍,但空、海軍尚在初建階段,陸軍裝備與美軍相比也相差很遠;美國還擁有原子彈和各種世界先進的武器裝備,並有世界上最大的軍工生產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作出什麼樣的決策,確實事關重大。

從1950年國慶節開始,在毛澤東居住的中南海菊香書屋東廂房連續舉行中共中央領導核心會議,反複討論出兵援助朝鮮問題。10月2日,在毛澤東的主持下,中共中央首次作出了出兵抗美援朝的決定。毛澤東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斯大林的電報中表示:“我們決定用誌願軍名義派一部分軍隊至朝鮮境內和美國及其走狗李承晚的軍隊作戰,援助朝鮮同誌。我仍認為這樣做是必要的。因為如果讓整個朝鮮被美國人占去了,朝鮮革命力量遭到根本失敗,則美國侵略者將更為猖獗,於整個東方都是不利的。”10月2日的決定作出後,中共中央還想爭取最後一線希望來避免中美雙方的交戰,通過印度向美、英政府轉告,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中國不能坐視不顧。

10月3日以後,中共中央繼續開會討論出兵問題,在大家盡量擺出出兵的困難後,毛澤東深情地說:“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別人危急,我們站在旁邊看,怎麼說,心裏也難受。”10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兼西北軍區司令員彭德懷趕到北京,他把毛澤東的這四句話,反複念了幾十遍,體會到這是一個國際主義和愛國主義相結合的指示。“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如果不把它同朝鮮處於危急時刻聯係起來考慮,那就是民族主義而不是國際主義者。想到這裏,他認為出兵援朝是正確的,是必要的,是英明的決策,而且是迫不及待的。他想通後,擁護毛澤東的這一英明決策,並接受了指揮誌願軍的任務。

10月7日,美國一意孤行,無視來自各方麵的警告,操縱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統一”朝鮮的決議,這充分說明美軍越過“三八線”已勢在必行。在此情況下,10月8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發出組織中國人民誌願軍赴朝參戰的命令:“為了援助朝鮮人民解放戰爭,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進攻,借以保衛朝鮮人民、中國人民及東方各國人民的利益,讓中國人民誌願軍迅即向朝鮮境內出動,協同朝鮮同誌向侵略者作戰並爭取光榮的勝利。”10月9日,美軍越過“三八線”向北推進。10月10日,因蘇聯不肯向入朝部隊提供空中掩護,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重新慎重考慮同美軍交戰的問題。

決策的難度更大了,毛澤東連續三天三夜沒有睡覺,腦子裏翻江倒海,思潮起伏。

斯大林先是對朝鮮的戰局估計不足,沒有估計到美國會出兵。美軍在仁川登陸後,朝鮮處在危急關頭,他又通知我黨:“金日成同誌到中國東北組織流亡政府。”毛澤東為此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果朝鮮國土上的革命政權和軍隊都沒有了,誌願軍就很難派出去。在敵人占領朝鮮全部國土以前派出誌願軍,誌願軍的牌子亮出去了,萬一被打了回來,等於足球比賽的第一球輸了。下次是我們發球,還可以再打出去。等到敵人占領了全部朝鮮,宣布了朝鮮所謂“統一”,那就等於我們在球賽前就“自動棄權”,喪失參加比賽的資格,美國將更加猖狂,而我們再想挽回局勢也都來不及了。

經過全麵深入地分析當時的形勢,充分估計麵臨的困難,從挽救朝鮮危局,保衛我國安全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事業這一根本立場出發,毛澤東不再猶豫,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

10月13日,毛澤東致電已在蘇聯的周恩來說:“與政治局同誌商量結果,一致認為我軍還是出動到朝鮮為有利。”“我們采取上述積極政策,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都極為有利;而我們不出兵,讓敵人壓至鴨綠江邊,國內國際反動氣焰增高,對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對東北更不利,整個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南滿電力將被控製。總之,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不參戰損害極大。”

支援朝鮮人民反抗侵略,不僅是政治上、道義上的責任,而且也是我國人民切身利益所必須。救鄰就是自救,保家衛國就必須抗美援朝。當時我國重工業集中在東北,而東北工業又集中在南滿。南滿的用電主要是由靠近鴨綠江的小豐滿電站(當時亞洲最大的水電站)供應,如果敵人控製了南滿電力,東北多數工廠就要停產。如果讓美軍和極端反華的李承晚政權壓到鴨綠江邊,東北長達300公裏的邊防線將無休止地需要大量部隊設防。從國際主義義務和我國的切身利益考慮,出兵在所難免,而且,與美國交戰也在所難免。因為美國如在朝鮮得逞,還將迫使我們在另一個戰場跟他們較量。它就要出兵越南對我國形成南北夾擊的態勢。中共中央、毛澤東估計,美國企圖在三個戰場同中國作戰:朝鮮、越南、台灣。同美帝國主義較量不是該不該的問題,而是在什麼地點講行的問題。選擇朝鮮與美帝國主義交戰,是美帝國主義強加給我們的,是不得已而為之,但對我國來說,總的方麵是利大於弊。

決策抗美援朝,也並非輕舉妄動,而是建築在全麵、正確地分析世界政治形勢和敵我雙方各種條件的基礎上,體現了毛澤東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一貫戰略思想。毛澤東認為,美帝國主義雖然是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但它所進行的是侵略的非正義戰爭,失道寡助;在軍事上,它妄圖稱霸世界,在全球建立了幾百個軍事基地,戰線由西歐到東亞,顧此失彼。而英法等國已不是強國。在此形勢下,美國資源的優勢就不能不受到限製和抵消,而原子武器已非美國獨有,且不能決定勝負。“美國如果竟敢在此時爆發世界戰爭,則其失敗將更加徹底,因為現在美國的軍事準備尚未完成,而和平民主陣營勢力則大於美英勢力。”中國抗美援朝是正義之舉,必然是得道多助;中國經濟雖然很落後,但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人民的全力支援,有經過多年戰爭鍛煉的人民軍隊,出國作戰背靠祖國,有深遠的後方,支持得起長期戰爭。隻要我們“堅決勇敢,善於團結當地人民,善於和侵略者作戰,最後的勝利是我們的。”

正是出於上述考慮,毛澤東才抓住時機,決定入朝作戰,使我國在戰略上處於政治上有理、軍事上有利的主動地位。

至於用什麼名義出國作戰,也是毛澤東反複考慮的一個問題。我國決心進行抗美援朝戰爭,是在美國武裝侵略麵前迫不得已的選擇,隻是想達到製止侵略的有限目的,並不希望擴大戰爭的規模。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在作出出兵決策時,已下定了不惜打爛了重新建設的決心,作好了美國公開向中國宣戰的準備。在立足於最困難的情況的同時,中共中央也力爭使“朝鮮戰爭局部化”,使其不至於成為中美兩國之間乃至世界性的全麵戰爭。因此,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考慮到國際法和公認的國際慣例,力求在軍事行動的範圍和名義上有所節製,減少侵略者的口實,使自己在國際鬥爭中處於有利地位,又使中美兩國從國際法的意義上不進入戰爭狀態,不至於把作為盟國的蘇聯拖下水爆發一場世界戰爭。在反複征求各方意見後,中共中央決定用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名義支援朝鮮戰爭。誌願軍參戰,從國際法的意義來講隻是中國民間誌願組織的武裝入朝,由朝鮮政府指揮作戰,中美兩國仍不處於戰爭狀態。事實證明,中共中央決定以誌願軍的名義參戰,不僅有益於限製戰爭規模,在外交鬥爭中也取得了十分有利的地位。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誌願軍分三路秘密入朝,從此開始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

兩次交戰:美軍並非不可戰勝

毛澤東十分強調初戰必勝,因而對整個戰役的指導十分具體周到,先後給誌願軍發電報達57份之多,差不多每天就有一份。他提出的利用敵人的錯覺和大意,在發起戰役戰鬥時爭取達成突然性;先打弱敵後強敵,以逐步轉交敵我力量的對比;誘敵深入,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實行穿插迂回,側後打擊,打亂敵人陣腳以及力求戰役戰鬥的速決和打立足末穩之敵等,不僅是對我軍傳統戰法的繼承,也是結合異國特點對我軍傳統戰法的新發展。

就在誌願軍組成和進行入朝準備時,美國總統杜魯門於10月15日率領一些軍政官員,專程從華盛頓飛到太平洋中部的威克島,與麥克阿瑟舉行會議,探討其侵略朝鮮戰爭“最後階段”的戰略問題和中國是否出兵問題。美國人根本不相信中國人會出兵參戰,他們認為中國人“在鴨綠江邊,隻有五萬到六萬人能夠渡江作戰”,“不足為患”,並狂妄地斷言“在南北朝鮮,任何抵抗都會在感恩節(11月23日)前結束。”隨後,全副武裝的侵朝美軍加速了向中朝邊境的進攻。

20世紀50年代初的曆史真會按美國人的意誌寫成嗎?劣勢裝備的中國人民誌願軍能否打敗武裝到牙齒的美國軍隊?世界政治風雲的聚焦點一下子落在朝鮮半島的北緯38度線上。全中國人民在關注,全世界人民在關注。毛澤東深知贏得這場戰爭的分量,因此在戰略方針的製定上格外謹慎。

為穩重行事,保證初戰取勝,誌願軍入朝前,毛澤東、中央軍委為誌願軍確定了作戰方針,即首先實行陣地戰,先敵趕到平壤、元山以北組織陣地防禦,“在我軍裝備訓練完畢,空中和地上均對敵具有壓倒的優勢條件後,再去攻擊平壤、元山等處,即在六個月以後再談攻擊問題。”

但是,敵人的進攻速度超出我們的預料,就在誌願軍10月19日開始渡過鴨綠江的當天,敵人已占領平壤,並依恃其全副機械化的部隊迅速越過了誌願軍預定的防線,向中朝邊境疾駛。此時敵人尚未發覺誌願軍入朝,繼續分兵冒進。我先頭部隊突然和敵相遇。這種形勢的出現,雖然給誌願軍組織陣地防禦帶來了困難,卻為誌願軍利用敵人的麻痹,實施在運動中突然襲擊,各個殲滅敵人造成了有利條件。

見機行事,敵變我變,曆來是毛澤東克敵製勝的訣竅之一。因此,他審時度勢,當機立斷,於10月21日電示誌願軍放棄原定組織防禦的計劃,改取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的方針。他指示:“此次是殲滅偽軍三幾個師,爭取出國第一個勝仗,開始轉變朝鮮戰局的極好機會。”“現在是爭取戰機問題,是在幾天之內完成戰役部署,以便幾天之後開始作戰的問題,而不是先有一個時期部署防禦,然後再談攻擊的問題。”“是否能利用敵人完全沒有料到的突然性,全殲兩三個甚至四個偽軍師。”毛澤東又針對敵情,緊急電示:首戰一定要對準態勢突出而戰鬥力較弱的南朝鮮第二軍團。第一仗如不準備打東線南朝鮮軍,則以第四十二軍的一個師置於長津阻敵即夠,該軍主力則宜放在孟山以南地區,以便切斷元山、平壤間的鐵路線,鉗製元山、平壤兩地之敵,使之不能北援,這樣即可集中三個三力軍,各個殲滅南朝鮮第二軍團第六、七、八師。”他還指示誌願軍在打法上以利於主力插到敵人的後麵和側麵,全殲敵人為原則,並提醒誌願軍,要注意誘故深入山地然後圍殲之。最後反複叮囑:“敵進甚急,捕捉戰機最關緊要。”毛澤東明晰的指示和具體的部署,為戰役的勝利提供了有力保證。

彭德懷按照毛澤東的指示,立即進行部署。以誌願軍第四十二軍兩個師在東部戰線黃草嶺、赴戰嶺地區進行防禦,牽製東線之敵;以第三十八、三十九、四十軍和第四十二軍一個師在西部戰線實施反擊,同時命令誌願軍第五十、六十六軍入朝,以厚積兵力。此時,第一線敵軍共有10個師約13萬人,誌願軍共有6個軍約26萬人,我與敵之比是2:1,從兵力上,我軍占有很大優勢。

10月25日,東西線的“聯合國軍”和南朝鮮軍由於未遇到有力抵抗,大搖大擺地以師、團甚至營為單位分兵冒進。由於敵軍過於分散,誌願軍想一仗聚殲敵人兩三個師很困難,彭德懷果斷決定各部隊分途殲敵,求得在第一次戰役中以數個戰鬥殲滅敵人一兩個師,製止敵人亂竄,穩定人心。毛澤東當即複電:“這個方針是正確的。”

25日夜,誌願軍在玉女峰、兩水洞及溫井揭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以伏擊戰首殲南朝鮮軍一個營。11月1日,誌願軍又集中八個團兵力向元山地區的美軍和南朝鮮軍各一個團發起攻擊。經過戰鬥,殲滅了具有現代化裝備的美騎兵第一師第八團之大部及南朝鮮軍第一師第十二團一部,共殲敵2046名(其中美軍1840名),繳獲飛機4架,擊落敵機1架,擊毀與繳獲坦克28輛,繳獲汽車175輛,各種炮190門及大批槍支彈藥、器材和物資。

在取得元山大捷的同時,誌願軍又使用四個軍的主力,以側後迂回結合正麵突擊,向德川江北的敵軍四個師發起攻擊,以二個師在東線阻擊敵三個師的進攻,殲滅了南朝鮮軍第八師、美騎兵第一師的炮兵各一部。敵軍受到突如其來的打擊,暈頭轉向,不知所措,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慌忙利用其機械化裝備機動性強的優勢,迅速收縮到清川江以南。彭德懷鑒於徒步無法追殲機械化裝備的敵人,且糧彈已感困難,為不暴露我軍實力以利再戰,遂命令兩線各軍於11月5日停止追擊,結束第一次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