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損歸公是指地方官征收賦稅時,借有耗損,額外加收的部分。曆朝乃至各地方有差異,康熙朝一般為稅額的三至四成,其去向則落入地方官私囊。雍正下令粍榮一律上交各省布政使司庫,其用途一是作地方公費,二是給官吏作養廉銀;降低至一至二成。這既減輕了農民負扭,又有益澄清吏治。
創立養廉銀製度前此清朝實行低俸祿製,一般官吏難以維持生活,為生活所迫,出現官吏普遍貪汙納賄現象。雍正下令將耗羨的大部分,按地方官職務次序,發給等量的銀兩,以為生活補助,以資為政養廉。
攤丁入畝在徭役上,雍正實行攤丁入畝製度。他以康熙攤丁入地為基礎,又前進了一步。由於無財產者不出丁稅,是一項有利於勞苦大眾的改革。乾隆的改革
乾隆的改革,大體是對康熙和雍正改革的繼承和發展,有些則比較突出和具有特色。
撤銷議政王大臣會議乾隆繼位後,在康、雍正對議政王大臣會議限製和削弱的基礎上,完全撤銷了這個滿洲貴族特權殘存的機構。這既加強了皇權,又有利於滿、漢各族的團結。
十全武功,十全是乾隆自詡平生打了10次仗,仗仗皆捷:兩次平定準噶爾部、一次征服回部、兩次征服大小金川苗族頭乾隆帝像人、一次鎮壓台灣人起義、一次征討緬甸、一次征討安南、兩次驅逐廓爾喀(尼泊爾)。其中鎮壓農民起義和征討外國,戰爭自非正義;平定少數民族分裂主義分子發動的叛亂和驅逐來自國外的入侵勢力,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西部地區的統治,有利於發展鞏固祖國的統一。其中驅逐廓爾喀以後,乾隆派大臣與達賴、班禪會商頒發了《欽定西藏章程》,規定駐藏大臣督辦藏內事務,從此使西藏正式統轄於中央之下。同時,製定了“金本巴瓶”製度,即當達賴、班禪逝世後,其繼位人由駐藏大臣監督抽簽確定,並報中央政府批準後始得有效。這就改變了西藏少數貴族把持權力的狀況,加強了西藏與中央的關係。
設立理藩院,理藩院為專掌全國少數民族事務的衙門。創設於雍正年間,但機構健全和充分行使職權則始於乾隆時期理潘院之設,加強了中央對全國少數民族事務的管理,推動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係和交流。
發展農業,減賦賑災乾隆極為重視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問題,他提倡墾荒,免其“升科”;重視改進耕作技術、水土改持;興修水利,嚴防水患。同時1他也很關心人民疾苦,盡力減輕人民賦稅負和賑濟災荒。以乾條元年為例,先後下令13次減免災賦,21次賑災。乾隆時代由於社會安定,人民負擔較輕,:全國耕地麵積達到700餘萬頃,人口則逾3億,都達到曆史最高水平,社會經濟繁榮,達到封建社會2000多年的頂點。
開博學鴻詞科與編纂《四庫全書》乾隆極為重視知識分子和漢學。他繼位後,連續兩年開辦博學鴻詞廷試,錄取了一代文豪劉綸、著名地理學者齊召南等一批天下名流,當即授予顯位,倍加倚重。又通過明經科考試,錄取大儒顧棟高等成批學者。乾隆還在國史館特別立了“儒林傳”的名,為學術造詣精深、學富建樹的高層知識分子立傳。這都對閉結知識分子和樹立一代治學風氣起了重要作用。乾隆中期,更創辦《四庫全書》館,編纂了中國封建時代規模空前絕後的《四庫全書》。這對保存和弘揚祖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做出了極可寶貴的貢獻。當然,他主觀上不無以皓首窮經、學事無窮來化解、學術界知識界對現實的不滿和反抗的問題,也有邊修書邊毀書的問題,但這是支流而不是主流。
康、雍、乾打破滿洲貴族的落後民族成見,損益前代封建王朝政治,實行的大體一脈相承而連續性的政策和改革,曆時長達100多年,這在幾千年整個封建時代是絕無僅有的。長期的相對穩定的政治,有利於人民的休養生息,社會財富的積累,文化的昌明和發展。他們加強君主集權,始終使國家處於強大有力的地位;他們堅決平定國內叛亂、抗擊外來侵略奠定了中國版圖遼闊的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基礎;他們努力發展社會生產、減輕人民賦稅,贏得曆史上罕見的社會安定和經濟繁榮;他們極其重視人才、保存和弘揚傳統文化,對喚起我國各族人民的民族凝聚力,產生了深遠的曆史影響。他們也陷於民族成見,曆世大興文字獄,則起了禁錮思想、編製言論摧殘人才的消極作用;盛世已久,乾隆帝後期陷於揮霍淫逸,盛極一時的清王朝便開始江河日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