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世祖忽必烈以後,元朝統治集團在當國已久,經濟有所恢複,政治相對穩定的形勢下,既喪失了大蒙古國時代和元初攻無不破、所向披靡的武功,又丟棄了用賢臣、行仁政的比較清明的文治。他們陷於爭權奪利,生活荒淫糜爛,宮廷政變頻繁,相繼即位的幾個短命皇帝,多無所作為,或有誌建樹,亦不為人所容。至末代元順帝即位後,專用奸侯,政治腐敗,揮霍無度,唯知酒色;更加旱澇交加,政府實行“變鈔”,物價飛漲,民不聊生。農民大起義終於爆發了。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以參加這次農民大起義登上政治舞台的。
朱元璋(公元1328年至公元1398年),小名重八,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朱家曆世務農,家境極貧,他初為地主放生,飽受欺淩。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廣淮北大旱,飛蝗肆虐,又瘟疫流行,父、母、兄相繼死於饑饉。朱元璋悲慟中草草掩埋了親人,唯求生路,出家到皇覺寺做了小行童,掃地、打柴、侍候長老。不久,大災之年的寺院也快斷炊了,朱元璋拜別師傅,走上雲遊化緣的道路。他穿城越村,到處乞求施舍,形同乞丐。長年雲遊,飽受風霜,同時走遍了安徽、河南間的名都大邑,熟悉了各地山川形勢,廣泛接觸了社會,開闊了胸襟。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紅中軍大起義爆發了。次年春德郭子興部攻占濠州,朱元璋投奔了紅中軍,當了元帥郭子興的親兵。朱元璋略識文字,作戰英勇,辦事幹練,頗具膽難,深得郭子興賞識,很快升為總管。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郭子興病死,朱元庫被推為這支紅中軍的統帥。
朱元璋在各地吸收了馮國用、馮國勝、李善長、朱升等一批深通文治、兵法的細識分子。他禮賢下士,向他們虛心請教,請他們參預機務,倚重他們工作。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占集慶(今南京),改稱應天府,據為根據地。朱元璋在應天一方麵積極訓練軍隊,提高戰鬥力;一方麵幫助農民興修水利,組織軍隊屯田,減輕人民負擔,使江東經濟有了迅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開始,先後消滅了江南各地的陳友諒、張十誠。朱元璋在應大即皂帝位,同大明,年號洪武;時時造英雄?達率大平北伐。他下令軍隊不準燒殺擄掠,保護群眾的:命財產。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而麵臨著多方麵的問題:首先經過20年戰爭,人拔轉徙流離,或死或人口銳減,經濟等待恢複和發展:其次蒙古貴族雖退回漠北,卻人心換失,還保留著相當實力,不時在北邊出騷擾隨時準備卷土重來,亟待鞏固邊防;再次明統治集團內部也出現問題,新政權的確立和穩固,圍繞權利的分配而矛盾激化而對這些嚴酷現實,朱元璋進行了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
加強中央集權
廢中書省和行中書省洪武初年,在政權機構承襲元朝的基礎上製,中央設中書省,總管東廠政,水相統率隻對皇帝負責;地方設行中15竹,隴政、財政全部大權,形同獨立王國。朱元璋覺得行中書省的權力過大,中書省的分支機關,宣布政使是朝廷派駐地方的使識,肌常記負責,傳達和執行朝廷的政令;布政使權力隻限於民政和財政,另設按察使,常刑法,設都指揮使,原行中書省是中央分權於地方,今布政司是地方集權於中央。
朱元璋又借有人告發丞相胡惟庸謀反的機會,對胡氏進行堅決鎮壓後,廢除中書省,罷去丞相官職,原中書省的職務,由六部分任而無總攬之權,六部從此直屬皇帝,政務由皇帝親裁,大權集於皇帝一身。
廢除大都督府在軍事機構上,朱元璋覺得大都督作為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統領全國都司、衛所的軍隊,權力是太大了。他首先把大都督府劃小,分為左、中、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各分掌所屬都司、衛所,各都督府與兵部相互配合又相互牽製,都督府掌軍籍、軍政,兵部掌頒發軍令、選軍官但都無指揮和統率權。遇有戰事,經皇帝做出決定,由兵部頒發軍令,都督府長官領兵作戰,或由皇帝另拜將。一旦戰爭結束,軍歸衛所,統帥還印。此製使“將不專軍,軍無私將”,軍權始終牢牢控製在皇帝手裏。
加強法治,整頓吏風在吏治問題上,朱元璋從元朝滅亡中總結出一條重要教訓官吏腐敗。他在中央建立都察院,設主官左右都禦史,還有左右副都禦史等,職掌檢舉罪狀百官。品位不高,權力極大,上至皇帝重臣擅作威福,下至小吏構黨,無不可以直言揭發。他製訂《大明律》,包括吏律、戶律、禮律、兵律、刑律、工律。《吏律》中規定大臣私自選官者斬,交結朋黨者轎,玩忽職守、應奏不奏,都要受到嚴厲懲罰。駙馬都尉歐陽倫自恃皇親,目無法紀,指使奴仆私自販茶出境,朱元璋不顧公主情麵,依例處斬,他人自不待言。他著實有力地打擊了那些皇族們仗勢貪贓枉法、魚肉百姓的氣焰,清除了許多不安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