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民族語言研究成果展示廳。這次展示主要是通過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對我國語言進行比較全麵的分析,歸納了我國語言的類型。下麵我們將了解普通話的特點和規律,以便更好地學習普通話。

普通話是現代漢民族的共同語,也是全國各民族通用的語言。普通話的定義為“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這個定義從語音、詞彙、語法三個方麵提出了普通話的標準。

普通話的語音是以北京話的語音係統為標準,但並不是全盤接收北京話的一切讀法,普通與北京話之間不能劃等號。北京話有許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連詞“和(he)”讀成“han”,把“蝴蝶(hu die)”讀成“hu dier”,把“告訴(gao su)”讀成“gao song”,其他方言區的人不能接受這些土音。此外,北京話中還出現異讀音現象,例如“侵略”一詞,有人念“qin lue”,也有人念成“qin lue”;“附近”一詞,有人念“fu jin”,也有人念成“fu jin”,這些現象給普通話的推廣帶來了麻煩。從1956年開始,國家對北京土話的字音進行了多次審訂,製定了普通話的標準讀音。因此,普通話的語音標準,當前應該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以及2005年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為規範。

普通話“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指的是以廣大北方話地區普遍通行的說法為詞彙標準,同時也要吸收其他方言的詞語。北方話詞語中也有許多北方各地的土語,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說成“晚半晌”,把“斥責”說成“呲兒”,把“吝嗇”說成“摳門兒”;北方不少地區將“玉米”稱為“苞米”,將“肥皂”稱為“胰子”,將“饅頭”稱為“饃饃”。所以,針對北方話的詞彙,我們要有一個選擇,並不是所有的詞彙都可以作為普通話的詞彙。有一些不是北方話的方言詞彙具有特殊的意義和表達力,而北方話裏沒有相應的同義詞,這樣的詞語可以吸收到普通話詞彙中來。例如“搞”“垃圾”“尷尬”“噱頭”等詞已經在書麵語中經常出現,成為普通話詞彙的一員。普通話所選擇的詞彙,一般都是流行較廣而且早就用於書麵上的詞語。

普通話的語法標準是“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這個標準包括四個方麵意思:“典範”就是排除不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作為語法規範;“白話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現代白話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話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話的書麵形式,它建立在口語基礎上,但又不等於一般的口語,而是經過加工、提煉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