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學指秦朝統一之前的全部文學。先秦文學是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和奠基階段,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文字產生之前,原始社會初民在從事體力勞動的同時已開始嚐試文學藝術的創作。這時的文學形式主要是口耳相傳的歌謠和神話傳說,《吳越春秋》記載的《彈歌》可能是一首原始的獵歌。“女媧補天”、“羿射九日”、“大禹治水”、“精衛填海”等故事,就是從遠古時期代代相傳下來的神話。
隨著西周的滅亡,華夏民族便進入春秋、戰國時代,此時社會政治經濟發生了顯著變化,尤其是在七雄爭霸的戰國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獲得空前發展,各國競相變法,試圖增強自己的實力,實現對外擴張。順應時代的需要,當時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人物,形成“九流十家”。各諸侯國養士之風盛極一時,士階層為了宣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紛紛投靠各國君主,獻計獻策、遊說詭辯、著書立說,致使當時思想學術氣氛異常活躍,出現了中國曆史上有名的“百家爭鳴”局麵,產生了《老子》、《論語》、《墨子》、《孟子》、《荀子》、《孫子》、《莊子》等諸子散文。曆史散文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出現了《春秋》、《國語》、《左傳》、《戰國策》等史學著作,它們除了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之外,也極具文學色彩,成為後世曆史散文創作的典範。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反映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社會生活和民風民俗,是一部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古代名著,它為後世的詩歌創作奠定了基礎,成為中國詩歌的光輝起點。繼後問世的楚辭對《詩經》既有繼承又有發展,與《詩經》雙峰對峙,成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同樣對中國的文學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