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chuán)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zhì)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裏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第1則主要是講學習方法的。三句都是設問句,都以“乎”字結句。背誦時按“學→人→己”的順序就記住了。
第2則是講修身的。和第1則在句式結構上很相似,內容上也較為接近。“三省”為總說,為人、交友、求學為分說。
第3則至第6則主要講學習方法和如何做人。基本上都由一個句子構成,都是孔子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但其內容還是有差異的。從差異的角度切入,就容易背誦了,特別是記住關鍵詞。第3則把握“故”“新”“師”,第4則把握“學”“思”,第5則把握“知”“不知”“是知”,第6則把握“見賢”“自省”。把握關鍵詞語為背誦提供有力支撐。
第7則至第10則從不同角度講了如何為人處世、如何做學問等,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可結合句式特點進行背誦。
詠雪《世說新語》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這是一篇以“詠雪”為中心的敘事性作品。背誦時,可依據本文內容展開。例如,家人內集,點明環境;家人談雪,點明中心;作者議論,補充人物。文章短小,敘述線索十分清楚。
陳太丘與友期《世說新語》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題目交代了人物和事件,也構成本文的敘事線索。事件是“期行”,發展過程為友人“過中不至”“去後乃至”,友人怒,元方答。事件結果是“友人慚”“元方入門不顧”。敘述十分清楚,可據此背誦。
童趣——沈複
餘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衝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lì)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餘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餘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本文以平常景色寫自己的想象和聯想。背誦時,可依據本文內容,圍繞敘事(“張目對日”“夏蚊成雷”“二蟲鬥草間”三個場景)——聯想(“群鶴舞於空中”)——想象(“怡然自得”“拔山倒樹”)三個板塊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