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1 / 2)

毒品對中國人民的禍害,與殖民主義向外侵略擴張和晚清封建政府的腐敗無能、民國時期軍閥統治的貪婪掠奪是分不開的。正如1950年2月24日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在《關於鴉片煙毒的通令》中所指出的:“自帝國主義侵略我國,強迫輸入鴉片,危害我國已有百餘年。由於封建買辦的官僚軍閥的反動統治,與其荒淫無恥的腐爛生活,對於煙毒,不但不禁止,反而強迫種植,尤其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下,曾有計劃地實行毒化中國,因此戕殺人民生命,損耗人民財產,不可勝數。”殖民主義者向中國偷送鴉片早在18世紀末期就開始了,那時以英國為首的殖民者向中國走私鴉片,到鴉片戰爭爆發前,西方殖民者共向中國輸入鴉片63萬餘箱,從中國掠奪走銀元6億多元。戰後,鴉片走私更加猖狂,特別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1858年11月,清政府分別與英、法、美簽訂的《通商章程善後條約》中,稱鴉片為洋藥,說向來洋藥“例皆不準通商,現定稍寬其禁,聽商遵行納稅貿易,洋藥準其進口”。從而使鴉片貿易合法化。翌年,清政府為挽救財政危機,又決定對土產鴉片公開抽厘,使國內鴉片種植合法化。鴉片進口和種植的合法化,使鴉片數量因此增加,煙毒彌漫全國。20世紀20年代~30年代,各地軍閥為了籌措軍餉,強迫農民種植鴉片,全國鴉片種植麵積達8000萬畝,占耕地的6.1%。全國許多地方罌粟成為農村的主要種植物,如甘肅的煙田占全省可灌溉農田的3/4,鴉片產額占農作物的90%;寧夏“農場作物,罌粟約占35%”。鴉片成為危及國計民生的主要社會問題,近代中國的貧窮落後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於鴉片的泛濫造成的。

因此,從鴉片禍害中國的開始,中國人民就開始了禁毒鬥爭的曆史。從雍正七年(1729年)清政府第一次明令禁止鴉片進口開始,中國禁毒鬥爭斷斷續續經曆了200多年,特別是道光朝曾發動過頗具聲勢的禁煙運動,民族英雄林則徐主持的虎門銷煙,震驚中外,表現了中國人民堅定的禁煙決心,永垂青史。19世紀後半葉.清政府雖數次下令禁煙,但由於缺乏決心和信心,沒有取得成效。維新誌士在為煙毒扼腕悲憤之餘,也提出了禁煙的主張和建議。20世紀初,清政府又借推行“新政”之機,發動了一次比較認真的禁煙運動,取得了一定成效。民國時期,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力主嚴禁鴉片,一些有識之士呼籲禁煙,在上海成立中國國民拒煙會,南京國民政府也建立了禁止鴉片的法律製度,但這些都沒有禁絕鴉片對中國人民的毒害。禁絕毒品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區域內就頒布過禁煙條例,堅決禁止吸食和販賣鴉片和其他毒品。新中國成立後,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大規模的、徹底的禁煙鬥爭,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毒害中國人民的毒品終於在祖國大地上絕跡了。

中國是在世界上最早開始禁毒的國家,曾在世界上獨立地承擔過禁毒義務。因此,關於中國禁毒史的研究也越來越吸引了學術界的關注。特別是毒品在中國消失30年後,到20世紀80年代毒品成為一個新的社會問題在中國出現,90年代後毒品已涉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的1600多個縣市的時候。在毒品問題越來越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的情況下,為了禁毒鬥爭的需要,一些學者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對中國禁毒史的研究,主要成果有王金香的《中國禁毒簡史》、蔣秋明、朱慶葆的《中國禁毒曆程》、蘇智良的《中國毒品史》、王宏斌的《禁毒史鑒》等,這些著作從不同的角度對兩百年來毒品在中國的傳播、泛濫和曆屆政府禁毒等問題進行了研究。盡管如此,中國禁毒史有許多問題的研究仍有待進一步深化,因此,蘭州商學院齊磊、胡金野兩位學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曆時數年,竭力搜集、挖掘資料,完成了《中國禁毒史》一書,豐富了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做出了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