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本專著初稿即將完成的時候,正是七月流火的盛夏時節,剛剛於5月成功舉行百年華誕慶典的鎮海中學又創造了新的輝煌,成為省內外矚目的焦點:
在2011年高考中,學校理科一批上線率高達97.4%,文科一批上線率高達91.7%,王子寧同學以734分的成績獲得全省理科第2名,全省理科前10名占4名,文理科前100名多達26人,此前已有7名同學保送到北大、清華,16名同學保送和預錄到複旦大學,最終有42名學生被北京大學、清華大學錄取,23名學生被複旦大學錄取,1名同學獲得58萬港元全額獎學金被香港中文大學基礎班錄取,兩名同學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錄取……這份又刷新不少曆史紀錄的成績單出乎很多人的預期,但作為個性化校園建設和品質教育的規劃者和實踐者的我們而言,這其實也在意料之中,我們相信課題研究將給鎮中可持續發展帶來巨大而深刻的效果和影響,正如當初我們規劃課題目標以及如今實際所產生的效果一樣。
進入21世紀以來,鎮海中學迎來了新的領導班子,也麵臨著種種新困難、新挑戰、新要求。為了順應新的時代要求、教育背景和學校背景,我們試圖通過學校文化建設的傳承與創新,凸現學校發展特色,打造學校新的核心競爭力,開拓名校發展的新內涵、新優勢、新動力,從而克服種種不利因素,實現學校新的跨越,同時提升學校的生活品質和師生的生命質量,為社會培養更多合格的高素質人才,因此就生發了這項可以說貫穿於鎮海中學新世紀前十年辦學全過程的《基於學校文化特質的個性化校園建設的理論與實踐》課題研究,大致上可劃分為兩個相對獨立的研究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以“人文、和諧、自主”為學校文化特質的個性化校園研究,初步奠定了個性化校園的理念取向、實踐框架,形成了個性化校園建設的三條實踐路徑。第二個階段是高中新課程實施前後,學校以個性化校園建設的已有成果為基礎,提出了品質教育的概念,將其作為個性化校園在新課程背景下的延續和升華,研究探索了品質教育的內涵、價值取向、立校基石與實現路徑。以上兩個階段無論從精神實質、研究方法、價值取向等都體現出一脈相承的高度統一,也體現出本研究的係統性、開放性和可持續性,它伴隨學校的發展而不斷得到補充、改進和完善。
本專著即是在獲得浙江省新世紀基礎教育科研重大成果一等獎的《基於學校文化特質的個性化校園建設的理論與實踐》課題成果基礎上重新整合布局之後形成的書稿。共分認識篇、行動篇、成效篇三個單元共十個章節,認識篇兩個章節主要分析了課題研究的背景、意義、核心概念,闡明了研究過程和方法,重點解讀了我們對於個性化校園和品質教育的內涵認識。行動篇是本專著的重點,共六章,從六個角度闡述了個性化校園建設中形成的得天獨厚、人文和諧的環境特色,剛柔相濟、走向自覺的管理特色,形神兼備、動感高雅的校園文化特色,技藝深厚、多維高效的教學特色,豐富多樣、規範自主的課程特色,德藝雙馨、整體強盛的教師隊伍特色。這一部分突出了實踐操作。成效篇共兩章,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麵呈現了課題研究的成果和成效,提出了一些研究感悟、反思和展望。專著最後還附錄了若幹與反映課題研究過程和成果的新聞報道、重要論文、典型案例、實施方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