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人物傳記寫作範式的一次突破(1 / 2)

——簡評向梅芳《百年風華——李孝式傳奇》

向衛國

當代社會,許多個人和某些文學團體都熱衷於所謂報告文學的寫作,其目的當然既為幫忙,也為幫閑。所以我個人有一個規矩,一不寫,二不讀——那些“報告”以及“文學”。這樣一來,有時候也會殃及池魚,比如傳記文學,因為從形式到功能都太接近報告文學,所以也少看,當然極少數偉大藝術家的傳記除外,比如羅曼?羅蘭的三大藝術偉人傳、凡高傳等。囿於這種個人的偏見,最初當向梅芳女士說她寫了一部人物傳記,希望我幫她看看,提提意見時,我心裏並沒有報太大的希望,以為最多不過一篇放大了一點的“報告文學”而已,隻是礙於多年交情,不好推脫。

但是,當我從電腦上打開這部書,慢慢地讀下去之後,卻發現我這一次是完全錯了。這不僅是一部內容上有價值的書,而且它在寫作上也別開生麵,在許多方麵突破了人物傳記寫作的傳統範式,堪稱這一領域的一篇力作佳構。

首先,這部傳記作品的傳主並非當代流行的報告文學或傳記文學中所常見的當代改革英雄、勞動模範或者一夜之間腰纏萬貫的農民企業家等等,而是一位過去時代的“南洋客”,一個終身漂泊異國他鄉卻又在很大範圍內對世界發生過影響的華人楷模。正如作者所指出的,由於曆史的原因,在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三次人口大遷徙: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中,下南洋又是規模最大、路程最遠的一次跨國大遷徙。”當年下南洋的華人後代現在已經遍布全世界,但他們的先輩在海外漂泊、奮鬥的血淚史,卻至今不為人知。向梅芳的這部書不僅首次向國內廣大讀者介紹了一位曾經直接參與一個國家(馬來西亞)的創建,多國王室的座上賓,在政治、實業、商業、金融、新聞等方麵都取得重大成就的偉大華人英雄,而且通過他折射出千千萬萬南洋客在異域他鄉的血淚史、奮鬥史、愛國史。他們最初為了生存而漂泊海外、九死一生;當祖國遭受日本帝主義的入侵之時,他們又義無反顧地投身於抗日救國運動,為了祖先留下的土地保持完整而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不僅如此,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還使得他們在異國他鄉也能做到,一方麵堅忍不拔地為自己的生存和發展權利而鬥爭,一方麵又善於與他民族和諧相處,共同建造新的國家、新的家園。而所有這些獨異而優秀的品格,在傳主李孝式身上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作者在他身上不僅傾注了深切的情感,更為難得的是作者首先要有闊大的民族胸懷和深刻的理解能力才能做到這一點。也就是說,我們從這部書,也可以看到作者本人的情懷、學識和修養。

其次,作者通過對一個特殊人物的曆史刻畫(本文不必去重複人物的經曆),透視了中國近百年的曆史和現實,表現出多方麵深刻的思考和獨特的曆史認知。關於這一方麵,書中有許多精彩的片斷可資映證。

比如,當抗日戰爭爆發,李孝式毅然聽從國家的召喚,回國參戰,立下了汗馬功勞。可是,這樣一個愛國將領,當抗戰勝利後,他為什麼不留在國內繼續為國效勞呢?作者認為正是國共兩黨的內戰使他覺得報國終究無門,隻好重回馬來亞。書中有李孝式與他父親的知交梁宇皋將軍的一番對話,十分精彩:

“您不回重慶了?”見梁宇皋不說話,李孝式又忐忑不安地問。

梁宇皋搖頭,“你也別回去了,我們一起回馬來亞吧。”

“為什麼?現在正是政府需要各種人才的時候……”

“你要去做打內戰的‘人才’嗎?”

“內戰?不是要成立聯合政府嗎?大家都是這樣期待的。”

“中國有過聯合政府嗎?”梁宇皋今天的情緒特別不對勁,說話用的全是反問句。李孝式卻驀然間想起了自己在劍橋大學寫的畢業論文,中國有過聯合政權嗎?西周的召公、周公二相共同執政的‘共和’算不算呢?國民黨可以跟共產黨那樣“共和”嗎?中國的曆史似乎從來都是“一山不容二虎”、“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他陷入了令自己不安的沉思中。

自然,這樣的對話不過是作者文學式的想象,但它合乎曆史的邏輯和後來的事實。一個為祖國不惜犧牲性命的抗日英雄,在特定的曆史時期卻深感報國無方,最終黯然離國,這樣的文字難道僅僅是對曆史的一種複述嗎?作者不會另有深意存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