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東南亞各國幾乎都是歐美帝國主義的殖民地、保護國。泰國在政治上雖然保持獨立,但在經濟上被英、法控製。大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侵占了整個東南亞地區,在“大東亞新秩序”的旗號下,建立軍事法西斯的統治。東南亞各國人民掀起了抗日民族解放鬥爭高潮。抗日遊擊戰爭的烽火席卷了東南亞廣闊地區。在馬來亞、新加坡、菲律賓、緬甸、越南等國,共產黨人和反法西斯的民主人士結成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人民武裝,開展了抗日武裝鬥爭。東南亞國家的抗日鬥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寶貴的貢獻,並為戰後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漲創造了條件。
加上早前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本已加速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覺醒,使民族問題從歐洲反對民族壓迫的國內問題,變為各被壓迫民族、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從帝國主義壓迫下解放出來的國際問題,即民族殖民地問題。在十月革命影響和共產國際的推動下,亞洲、非洲、拉丁美洲許多國家先後建立了共產黨,建成了反帝民族統一戰線。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席卷全球,帝國主義殖民體係的危機已經開始。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中國革命的勝利,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危機,加速了殖民體係瓦解的進程。世界各地反帝國主義革命運動風起雲湧,武裝鬥爭此起彼伏。
一戰後殘存的各主要殖民國家,如英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和意大利,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削弱。同時,由於日本和德國借助扶植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的方法來削弱盟國的力量,盟國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也於戰爭中在軸心國的卵翼下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殖民地解放運動首先在曾被日本占領的荷屬東印度、英屬緬甸、法屬印度支那等地爆發。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曾經在戰爭中與日本占領軍合作,建立名義上“獨立”的傀儡國家。日本在投降前夕將權力及武器移交給當地的民族主義分子,令其為盟國製造混亂。
戰後,隨著日本帝國主義的潰敗和英、法、荷等西歐殖民國家的削弱,東南亞地區民族獨立運動空前高漲。1945年8月,在日本法西斯投降之際,越南和印度尼西亞掀起了八月革命,宣布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和印度尼西亞共和國。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亞首先宣布獨立,越南於9月2日宣布獨立。
緊接著獨立的是菲律賓。然後著是緬甸聯邦的建立。在爭取獨立紛紛取得勝利的鼓舞下,被壓迫民族自覺地進行廣泛的團結合作,共同對付殖民主義、帝國主義。在民族解放運動強大聲勢的壓力下,帝國主義國家被迫作出某些讓步,由明目張膽的侵略和掠奪,漸漸變為采用比較間接和隱蔽的形式來進行經濟掠奪、政治控製和軍事擴張。
英國政府在馬來亞不停地更換最高行政長官,先後通過馬來亞聯邦和馬來亞聯合邦的法案,無非都是想通過局部的妥協來達到延長其殖民統治的目的。
作為劍橋大學經濟碩士畢業的李孝式,尤其關注並且明了兩次世界大戰對英國經濟的深刻影響。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濟使英國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地位遭到很大的削弱。他從一些特殊的渠道詳細了解到英國戰時軍費開支達250億英鎊,國債由1939年的72億英鎊增加到1945年的214億英鎊,僅欠美國和加拿大的債務就達90億美元。戰爭期間為了支付軍需供應,出賣了大部分海外投資,黃金儲備幾乎枯竭。英國甚至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和自治領的債務國。由於自治領和殖民地經濟的迅速發展和美國壟斷資本向其大力滲透,英國與各個自治領和殖民地之間的關係大為削弱。戰後,在聲勢浩大的民族解放運動的衝擊下,舊的殖民體係日趨瓦解。英國的殖民地相繼獨立,走上了發展民族經濟的道路。丘吉爾在1947年無可奈何地說:“我萬分沉痛地看到大英帝國威望喪失和國運衰落。”戰後第一屆工黨政府於1945年7月執政後,麵臨的主要任務是醫治戰爭創傷,穩定和恢複經濟,對馬來亞的動蕩局勢非常頭疼,希望盡快結束開支龐大的“緊急狀態”。
而與英國的衰落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戰後的美國則成為資本主義世界中唯一增強了經濟和軍事實力的國家,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生產能力的三分之二都集中到美國的手中。早在1944年7月初,美英蘇中等44國代表在美國新罕什爾州布雷頓森林舉行的國際貨幣金融會議,通過了規定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最後協定。這個協定和兩個掛鉤確定了美元在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金融領域的霸權地位,英鎊已經無可奈何地靠邊站了……所有這一切,都是對馬來亞的民族獨立運動有利的因素。
是的,曆史的潮流不可阻擋,時代的腳步隻會前行。隨著馬來亞各民族的覺醒,以及一些民族精英如拿督翁、陳禎祿、李孝式、東姑阿都拉曼、敦拉薩及敦善班丹等的相繼組黨爭取自治,還有馬來亞共產黨的武力抗爭,這樣多管齊下的進行文取武爭,馬來亞獨立的腳步也越來越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