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憂患天子 (1)(1 / 3)

湖南童謠摘錄:

張打鐵,李打鐵,打把剪刀送姐姐。

打鐵六,打鐵六,六月不見早禾熟。(道光)

打鐵七,打鐵七,七個果子甜蜜蜜。(鹹豐)

曆史轉型時期的新皇帝

道光三十年是清末曆史上一條重要的時間分界線。道光皇帝的統治在新年伊始的時候突然結束,鹹豐皇帝以人事大變更和軍事大變革為特征的統治時期從這時發端。

新老皇帝的平穩交替,對於政治的變革似乎並無特殊的刺激。但是南方廣東、廣西兩省幾乎無處不在的造反活動,明顯成為新皇帝改革先帝舊體製的誘因。

為了把廣西的武裝造反鎮壓下去,十九歲的鹹豐試圖重振大清征服者的雄風,但他痛苦地發現,無論他找來多麼厲害的春藥,都無法治愈清政府軍政功能的陽痿。清軍無法撲滅兩廣的造反大火,萬般驚恐地看著對手在戰爭中變得強大起來。

新一屆的大清統治者不得不承認,康熙和乾隆時代的強大武力已經一去不複返了,單靠滿人的力量絕對無力回天。經過劇烈的內心掙紮,年輕的皇帝終於放棄了救治滿人痼疾的努力,試圖依靠漢人來支撐搖搖欲墜的皇座。

然而,把武裝交給漢人,是一個縱虎歸山一般嚴峻的課題。重用漢人?鹹豐腦子裏每次閃過這個念頭,都會驚出一身冷汗。異族統治者的本能,使他憑直覺也能知道這是一種近似於自殺行為的人事安排。曆史的教訓值得注意。清朝的列祖列聖,極少把軍權交到漢人手中,而一旦交了出去,又會盡快地采用非常手段收回。

世祖順治皇帝入關之初,下山東、克河南、進陝西、打四川、攻雲南、掃平東南,都用皇親國戚、諸王貝勒。那時政權尚未穩固,滿人少而漢人多,滿人的“天命”屢屢遭到質疑,這個以少製多的民族,不得不把軍權緊握在手,靠武力來抹掉人們對大清皇權的蔑視。

康熙接過權力棒之後,發生了可怕的三藩之變,說明漢人是多麼不可靠。多虧康熙神武,盡管戰火遍及半個中國,但他靠著強大的武力,費時九年,終於鎮壓了叛亂。從此以後,三藩之亂的教訓作為一種遺傳因子,在大清皇室內代代承傳。不論哪裏有人造反,清廷派兵鎮壓,隻會任命親貴大臣為大將軍,或稱經略,另派一名參讚做副手。

康熙大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任命裕親王福全和恭親王常寧為大將軍,皇子胤褆當副手。接下來征討策妄,胤褆做了大將軍。

雍正皇帝再次征討策零,任命傅爾丹為大將軍。

雍正的兒子,偉大的乾隆皇帝,重振康熙的軍威,出兵征討達瓦齊,定北將軍用了班弟,定西將軍用了永常。接著征戰霍集占,大將軍一職選了兆惠。征戰廓爾喀,征戰台灣,大將軍都是福康安。出征緬甸,帥旗由明瑞執掌。明瑞死後,傅恒繼任,阿桂為副將軍。兩征金川,起初任命訥親、傅恒為經略,再命溫福為定邊將軍,阿桂做副手。

鹹豐的爺爺嘉慶皇帝征討三省教軍,任命額勒登保為經略,德棱泰為參讚。

這些為大清征戰四方的總司令和副總司令,顯然都不是漢人。鹹豐的祖先們一點也不含糊,幾乎沒有給漢人任何執掌兵權的機會。

乾隆的父親雍正爺,為了增加內部爭權的籌碼,倒是為漢人在軍界開過一絲門縫。可是誰都知道,他所任命的幾名漢人大將軍,結局令人心寒。雍正提拔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任命嶽鍾琪為參讚,到青海作戰。兩次啟用張廣泗為寧遠將軍,動武於準格爾,用兵於苗疆。結果怎樣呢?嶽鍾琪橫遭非議,幾遇不測;年羹堯和張廣泗功高震主,還以功臣自居,結果被皇帝誅殺。雍正親手開了一條門縫,又親手把門縫合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