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令人費解的遠古巨石像之謎(1 / 3)

在地球的每個角落,都散發著不盡的迷霧。遠古人留下的每一件遺物,都會產生無窮的謎團。在神秘的地球上,不論是茫茫戈壁灘,還是水域孤島,都有遠古人留下的讓人道不盡的石像謎團,那一座座巨石像,曆千年而立於風雨中,向世人傾訴著遙遠的秘密。

在茫茫的南太平洋水域,坐落著一個孤獨的島嶼:複活節島。島上樹木不生,隻是一座座巨大的石像格外的引人注目。人們不禁要問:如此巨大的石像是誰雕刻的?是當地的土著人嗎?他們怎樣用簡陋的工具抬運這巨大的石塊?靜立的巨人石像不能回答這些問題。而且更讓人奇怪的是:島上的許多石像都是突然停工不建的,似乎當時所有的石匠都放棄工作逃離了現場,那麼當時發生了什麼事?這乃是謎中之謎。

在古老的印加部落荒原上,有一個個巨大的石圈,人們不知它們是石頭日曆還是遠古的塔基?如此巨大的石塊,壘砌得天衣無縫,是以什麼樣的設備建造的?無人知道。奇跡的巨石圈是什麼建築?何人建造?也無據可查。在英國古老而廣漠的平原上,曆經幾千年的滄桑風雨,一個個奇特的巨石建築組成了一座令人百思不解的古代巨石陣。奇形怪狀的巨大石像建築,沒有任何史書記載它的來源,說出它的建築人,也不知它到底有什麼用途。茫茫的巨石陣,給人留下不解之謎。

在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有一個巨大的遺跡群,遺址上矗立著一個被人稱之為上帝傑作的巨石建築:太陽門。如此精美、莊嚴的建築沒有人知道它是誰人所建,始於何時?仿佛是一夜之間產生的。巨大的石門是通往天堂的入口,還是諸神降臨人間的通道?千百年來,人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隻能留作一個謎,讓後人去揭示。

千年的風雨,洗不清巨石像的迷霧,曆史的塵埃,遺落在石像的四周,使神秘的石像更披上一層讓人莫測的詭譎。

1.印加神奇的巨石建築

印加要塞薩克塞胡阿曼位於秘魯城市庫斯科3500米的高山上。設計建造者無疑是印加人,因為使用磨去棱角的巨型方石的建築方式久為人知,這是整個印加帝國的風格。要塞上方的巨石石圈像是日曆,也可能是一座巨塔的塔基。

說它是遺址,多少有些名不副實。那裏散落著大大小小叫不出名字的石塊,不知是哪座建築物的遺址,早已麵目全非。本來人們認為這是一座印加采石場,然而卻不是。同以前的一些印加采石場相比,它完全是另外一種樣子。

平台上是切割工藝一流的巨石,這些岩石像是一種拚圖遊戲中的方塊板,每一塊都加工過了。沒有一位考古傳教士能讓我們相信,是敬仰的大自然施了魔法,磨圓石頭的棱角,把表麵仔細拋光,又任性地將巨石置於大自然的風景之中。

在印加要塞正後方,人們又發現了足以證明其神秘性的、經過加工的整塊巨石。沒有一處使用過灰漿或是水泥這樣的黏合劑,石塊之間的拚接可謂天衣無縫。難道印加人憑著簡陋的石鎬就能完成這一傑作嗎?可是石塊之間的空間如此狹小,根本容不下他們揮動石頭工具呀!

有一塊高8米的碎塊,像是混凝土澆鑄而成。但又不是混凝土,和其他石塊一樣,是天然的花崗岩石。細如發絲的拋光層穿過岩壁,自上而下——這就證明,這塊大石頭是一座更大建築的組成部分。

它是什麼建築?不知道。可以肯定的一點是,在這上麵,曾有人像做奶酪一樣對付過那些大石頭。還有,西班牙征服者來到秘魯高原的時候,這些奇怪的大石頭就已經在那裏了。

確實讓人費解。普瑪·普庫所應用的技術給人的印象更加深刻。此地海拔4000多米,距今天玻利維亞的的的喀喀湖不遠。能登上這個高度的遊客本來就少之又少,加之向導通常會領遊客去看相鄰的蒂亞瓦納科,所以很少有人去看看普瑪·普庫。蒂亞瓦納科著名的太陽門高3米、寬4米,由一整塊石料製成,48座奇特的雕像站立於主神兩側。

已故的申德勒·貝拉米教授曾經長年工作在這裏,他從一塊石頭雕像中辨認出一副日曆,其周期為2.1萬年,令人不可思議。

在蒂亞瓦納科城的西南端卻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那就是普瑪·普庫城!在我們這個星球上,確有一些無法解釋的謎。通往普瑪·普庫的路上就有一塊閃長岩石,上麵有不同的壁洞和橫線腳。不知留出的地方要做什麼用。

上麵有宏偉的走廊和平台。最大的平台長40米,寬7米,高2米,估計巨石重達1000噸!邊牆和地板東倒西歪,雜亂無章,由花崗石、安山岩和閃長岩構成。最後是一塊堅硬無比的灰綠色深層岩。建造平台的整塊巨石加工得非常精細,經打磨和拋光,如同用最先進的機器、硬鋼銑刀和鑽機製作出來的一樣。一望無際的石料,拚合成一個整體。我們無法想象,幾千年前完整的普瑪·普庫城是什麼樣子。請看幾個應用技術的例子:

一塊10米高的閃長岩自上而下有一道頭發粗細的凹槽,上麵每隔幾厘米衝一個洞。對付異常堅硬的閃長岩,骨頭、木頭、繩子、沙子、火石、銅或是鐵製工具都是沒有用的。那麼用的是什麼銑刀和鑽機?

另一塊建築石料長2.78米,寬1.75米,高度適中,為88厘米。6個麵大小不等,每個獨立的麵都在不同的平麵上。形狀不同,大都是大大小小的矩形和正方形。

今天,製作這樣的精密產品,必須動用鋼銑刀和鑽機。將備好的模子放在石麵上,任何細微的誤差都會廢掉這件產品。那個設計者是誰,繪圖員又是誰呢?

還有那個預製建築構件!大石塊正麵鑽出兩個壁洞,後麵是小矩形。它使人聯想到加勒比海人的齧合鎖。

加工這些石頭絕非用作消遣,而是服務於一個整體,一個更大的工程。兩塊配套的石頭需要嚴絲合縫。還有齧合楔子的設備,否則關上以後,鐵框和鐵鎖就會劈開了。

人們做了這樣一個試驗:將其中3塊預製構件的準確數據輸入電腦,算一下哪塊和哪塊相配。接著,一眨眼的工夫,就全部組裝好了。凹槽和軌道咬合得天衣無縫,預製構件形成一道圍牆。沒有灰漿,沒有縫隙,抗震性能極佳。

還有更神奇的事呢!人們原本以為巨型平台是用木夾或鋼夾堆到一塊的。可是這兩種材料都承受不了這個重量的壓力和拉力。別忘了我們是站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夜裏氣溫多在0℃以下,到了白天才會緩慢回升。

秘魯城市庫斯科和玻利維亞普瑪·普庫證實了一種無法歸類的技術。考古學者確信,普瑪·普庫為聚居住的的喀喀湖周圍的印加部落阿瑪拉於公元600年所建。但是要弄清楚的是,阿瑪拉人尚不能識別任何金屬,包括銅鐵,更不用說寫字了。

毋庸置疑,這裏的一切建築工程都是按計劃進行的,預製構件便是證明,每一處細節都顯示出其技術的先進。製定這樣的規劃是要有一定文字知識的,因為要考慮到各種情況,還要不斷地計算和調試——采石場的石匠最終要知道,在哪個地方留空,哪個地方鑲邊,沒有文字資料什麼也幹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