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報】
中國近代第一份以評述國際問題為主的報刊。1902年1月4日創刊於上海。旬刊。創辦人兼主編張元濟(一說蔡元培也是創辦人之一)。商務印書館印刷發行。主張君主立憲、“文明排外”、“教育救國”,反對暴力革命。設《論說》、《諭旨》、《外交紀聞》、《譯報》等欄目。每期都用大半篇幅譯載三四十種外國報刊上發表的時文、評論,“譯文悉從原意,不稍損益,即有譏訕,亦存其真,以資鑒警”。可說是中國最早公開出版的外事參考資料。清政府外務部和各省督撫均稱其“采擇西書頗得精要”,“堪為課吏選士參考之助”,飭所屬官衙、學生購閱。1911年1月15日,出至第300期停。出單行本《外交彙編》30多冊。
【大公報】
舊中國有影響的資產階級日報。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創刊。創辦人英斂之,創辦時主要股東有資本家柴天寵、王郅隆、朱誌堯,北京天主教堂主教樊國梁,法國公使鮑渥,京師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嚴複等。政治上持保皇立憲立場,並帶有封建買辦色彩。自稱敢於揭露和攻擊清政府的一些弊政,“替窮苦大眾說話”,注意反映洋車夫、學徒、公館仆役等下層社會的疾苦。創刊不久,即成為華北地區最引人注目的一份報紙。辛亥革命後因英斂之無心辦報,報紙很不景氣,1916年由王郅隆接辦。1925年11月27日停刊。1926年9月1日起,由吳鼎昌、胡政之、張季鸞組成的新記公司接辦。宣傳上標榜“不黨、不賣、不私、不盲”,對封建軍閥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時有揭露和抨擊,引起社會的廣泛重視,特別受到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的歡迎。曾先後增出上海、漢口、重慶、桂林、香港等版。解放戰爭時期,曾追隨蔣介石反動政權,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事業有所攻擊。天津解放後,1949年2月27日天津版《大公報》改為《進步日報》。該報上海版也於1949年6月17日,發表《大公報新生宣言》,成為人民的報紙。1953年元旦天津《進步日報》與上海《大公報》合並為天津《大公報》。1956年10月1日遷至北京,以報道財政經濟為主要內容。1966年9月10日停刊。
晚清的學術思想代
表人物——梁啟超
【新民叢報】
清末資產階級改良派最重要的機關報。1922年2月8日在日本橫濱創刊。半月刊。每期五六萬字。編輯兼發行人署馮紫珊,實際是梁啟超主編。初辦時,強調“新民為今日中國第一急務”;主張“采合中的道德以為德育之方針,廣羅政學理論以為智育之本原”。大力宣傳西方資產階級的人生觀、道德觀及其社會政治學說,對人們進行反封建的思想啟蒙。創刊號發表了梁啟超的《新民說》,全文10萬多字,連載34期,是一篇反封建思想啟蒙的代表性文獻。第17期發表梁的《敬告我同業諸君》,提出報館有兩大“天職”:一監督政府,二向導國民,是早期縱論報刊功能、職責的重要文章。該刊重要文稿多出梁啟起的手筆,文字華美犀利,文風恣肆汪洋,“筆鋒常帶感情”,時人譽為“新民體”。發刊後,迅即風行海內外。清廷嚴禁,也不能遏。有的一期翻印10多次,暢銷時印數逾萬份。1903年後,宣傳方針發生根本性變化。介紹西學、新學的文稿明顯減少,來稿、讀者麵也不斷縮小。1903年冬,連續發表文章,反對蓬勃興起的民主革命鬥爭。1905年前後,改良派與革命派展開政治大論戰。該刊力主“保皇”,鼓吹“開明專製論”,強調“中國今日萬不能行共和立憲製”。遭到《民報》等革命報刊的批駁。1907年11月20日出至第96期停刊。
美國鋼鐵公司獲利潤174億美元
1月29日。美國鋼鐵公司第一次向股東們公布,他們在該托拉斯從1901年2月成立以來短短的11個月裏獲利潤174億美元。在14億總資金中還未收回的不到100萬美元。在原有資金中大約有676億美元是現金,726億美元是名義資金。金融家摩根組建美國鋼鐵公司和其他大公司,並通過選舉將這些托拉斯控製在自己手中。最近,有人聽摩根吼叫:“我到華爾街來不是為了養身體的。”
日本成為英國在太平洋地區的盟國
1月30日。日本與英國於今天締結防禦聯盟。兩國同意互相尊重雙方在中國和朝鮮的利益,並同意,在與第三國締約之前要相互進行協商。
日本和英國在遠東的貿易計劃和帝國主義政策有相似之處,兩國間新的盟約似乎有利於他們的共同利益,經曆了1894~1895年之間的對華戰爭之後,日本認識到一個嚴峻的事實:它需要一個歐洲盟國。俄國、法國、德國迫使日本將它在那場戰爭中奪得的南滿地區交還給中國。義和團運動之後,俄國人占領了南滿並接近了朝鮮。日本顯然更加感到它已受到威脅。
1839~1842年的鴉片戰爭以來,英國一直在中國擴大自己的利益。現在,英國感到俄國、德國和法國的發展構成了對自己的威脅。倫敦還感到在遠東有了一個新的盟國之後會更安全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