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解放後的京族(4)(1 / 3)

改革開放之初,由於多方麵原因,京族地區體製及區域管轄多次變動,且又受中越戰爭的重創,國家對衛生事業投入劇減。京族地區又正處在醫治戰爭創傷,百業待舉、百廢待興、恢複經濟建設時期,根本無力扶持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致使京族地區衛生醫療單位基礎設施、診療、保健、預防設備、人員知識結構等方麵比其他地區整整落後十多年。農村醫療隊伍由於受改革開放浪潮衝擊,鄉村醫生補助無法落實,赤腳醫生隊伍解散,合作醫療機構全部解體。衛生所被其他部門占用或拆除另作他用,赤腳醫生多數去醫務農、經商。農村醫療、預防、保健三網的網底“破爛不堪”,農民缺醫少藥狀況重演,京族人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凸現。

1992年10月,東興成立了開發區,1996年4月國務院批準東興撤區設市(縣級),京族地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新飛躍,在短短的幾年內,很快建立和健全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絡。京族聚居的江平鎮衛生院得到上級政府的支持,維修危房,增加設備,有計劃地培訓專業人員。衛生用房以及醫療、預防、保健、環境、業務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設成了一所集醫療、預防、保健為一體並肩負鄉村醫生培訓的綜合性醫院,也是京族聚居地區唯一一所國家衛生醫療單位(一級甲等綜合醫院)。京族三島也在市衛生部門及江平衛生院的幫助下,分別在萬尾、巫頭、山心甲級衛生所配備標準設備設立了3個衛生所和6個衛生室,並按每千人口配備l一1.5人的標準配備了鄉村醫生和計生接生員10人(京族鄉村醫生8人、中專文化程度以上的4人),解決了京族人民就醫難的問題,同時也促進了京族三島衛生防疫、婦幼保健的進步(對參加衛生防疫、婦幼保健工作的鄉村醫生獎勵給白大褂、聽診器、小手包、診箱、給養設備等)。

二、京族衛生防疫、婦幼保健工作

京族地區是霍亂、絲蟲病、瘧疾、鼠疫、天花、肝炎、流腦等多種烈性傳染病的主要疫源地和流行的區域。解放後,有關政府部門認真貫徹“預防為主”方針,實施預防接種,完善傳染病報告製度。國家為京族三島群眾性的防疫、衛生保健工作做了許多有益的事。除了不斷增加衛生基礎建設投入外,還為當地培養了一批有誌於醫療衛生工作的本民族青年醫務人員,同時在每次疾病發生、流行期間,或者在季節性疾病流行前,都派遣國家或地區醫療隊分赴指導,到縣級、公社級衛生部門或直接下到海島、邊寨與人民群眾“三同”,防疫治病,開展健康教育。並得到了部隊和有關單位的幫助,60年代初在巫頭發生的絲蟲病,是由合浦衛生學校師生普查發現,並與派遣的醫療隊對受災的疫區進行挨家挨戶逐個預防和治療,消毒環境、水源,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保證了絲蟲病的控製和消滅。70年代在京族三島流行腦膜炎,得到中國人民解放軍303醫院醫療隊的竭力搶救,開展群防群治,挽回無數京族同胞的生命。80年代京族三島流行肝炎,欽州地區人民醫院醫療隊及本縣醫療隊,分赴三島送醫發藥,熬製中藥湯給村民服用,消毒水源,整治環境,使疾病很快得到控製。

通過幾代醫療衛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及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消滅了天花、霍亂、絲蟲病等疾病。瘧疾、鼠疫、肝炎、流腦等烈性傳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製。目前,京族人民的衛生意識、衛生條件、社會衛生狀態不斷改善,京族人民人口素質、人均壽命得到了不斷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京族地區的各級婦幼保健部門認真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母嬰保健法》和婦女、兒童兩個發展“綱要”。把婦女、兒童保健工作作為京族三島衛生工作的重點任務來抓,取得了顯著成效。首先,醫療機構定期為京族三島培訓女鄉醫,將接生員職能擴展為保健員職能,加強婦女經期、孕期、產褥期、哺乳期和更年期的保健,要求定期對京族婦女進行婦女病的檢查和防治。其次,進行新法接生的宣傳和普及,實施“母親安全工程”,提倡住院安全分娩,杜絕舊法接生,加強農村圍產期保健管理。住院分娩率由l995年的49.5%逐步上升至2003年的78.3%,高危產婦住院分娩監視率由1995年的60%上升至2003年的96%,從1995年至2003年無孕婦死亡發生。嬰兒死亡率也由1995年的28.3%,下降至2003年的19.75%;基本消除了新生兒破傷風。最後,為了有效地預防兒童麻疹、小兒麻痹症、百日咳等疾病發生,京族地區衛生防疫部門結合當地衛生所從80年代後期起在全國廣泛地開展預防接種特別是計劃免疫接種的情況,實施新生兒乙肝疫苗等接種,並逐步擴大到學齡兒童,基本控製了這些疾病的發展。

三、京族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

京族地區由於居住海島,島上儲水能力極低,且島上熱帶亞熱帶雨林繁茂,地表水質黃酪,深挖則酸、鹹,不能食用。解放前,每家每戶都購置幾口水缸或水盆,放置於曬場或房頂等雨,世代都是靠天飲水。偶有幾口可食用水井,但水顏色呈黃色,有臭味和苦澀味。每到冬天都幹涸,經常排隊等水,有時要到數裏外的漢族村去挑水。水的奇缺,既導致京族三島多種傳染病尤其是腸道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同時也嚴重製約了京族勞動力和京族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解放後,黨和國家極為關懷京族地區的民生,在加固海堤的前提下,在京族地區分別建設了水壩、水利,引來農用水,同時也引來了飲用水,初步解決了淡水問題。為進一步讓京族三島用上清潔、衛生、方便的自來水,l980年以後,當地政府已累計投入資金600多萬元,建成人工井、機井、泵站、集雨池、水窖、引水渠(管)、蓄水池等10多處,使京族三島50%的居民告別了飲水難的問題,解決了飲用水問題。但所解決的多是居住在交通便利和開發區附近的住戶,另有50%的居民飲水尚未達到衛生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