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是我國惟一的一個以海洋漁業經濟為主的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防港市東興市,集中分布在東興市江平鎮的萬尾、巫頭、山心這三個海島上,這三個海島又被稱為“京族三島”。其餘則於壯、漢等族雜居在江平鎮的譚吉、紅坎、恒望、寨頭、米漏、瓦村和江平鎮,東興鄉的竹山及欽縣等地。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全國京族有22517人,其中廣西20123人(防城港市18106人,東興市有13966人)①(①吳滿玉、冼少華等編著《當代中國的京族》第16頁,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萬尾、巫頭二島,海拔不到10公尺。萬尾麵積為13、7平方公裏,巫頭隻有5、13平方公裏,都與大陸的距離很近,屬於陸島,退潮時可以徒步往來。潭吉是三麵臨海的半島,而恒望、紅坎、寨頭、米漏、瓦村、竹山等地則是海岸邊的村落。防城港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南端,東與欽縣相接,南麵頻臨北部灣,西隔北侖河與越南相望,北依十萬大山和上思縣比鄰,是祖國南疆的邊境地區。境內居住有壯、漢、京、瑤四個民族。
京族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全年最高溫度為攝氏34度,最底為3、4度,平均為21、5度至23、3度,是個“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也常放”的四季節氣不明顯的地方。夏季氣溫雖然較高,但由於有海風調劑,並不幹燥炎熱。雨量充沛,每年平均雨量達1300毫米,夏季降雨量較多,冬季偏少。北部灣所吹的風屬季候風,夏季多西南風,冬季多東北風。每年的七月至十月間,還常刮台風。解放後,在京族地區設置了氣象站,預測到台風,就立即發出警報,有效地保障了京族漁民的安全和漁業生產的發展。
京族地區物產資源豐富。浩瀚的北部灣是南海最大的海灣,由於沿岸地區河流縱橫,淡水衝注而帶來大量的有機和無機物質,又因為氣候和水溫適宜,遂形成水產生物棲息繁殖的有利條件,是魚、貝、藻類的天然產卵場和培育場。繁殖的魚類很多,為我國優良漁場之一。據初步統計有七百多種,其中經濟價值和產量較高的有二百多種。最主要的是青魚、赤魚、鯊魚、馬鮫、紅占、石斑、鱸魚、魷魚、墨魚、馬母等數十種,沙蟲、海蟹、大蝦、貝類也很豐富。至於珍珠、海馬、海龍等也出產不少,是醫學上的名貴藥材。同時,由於北部灣位於低緯度,水較淺,蒸發量大,故海水含鹽度達31、01%至33、9%,極適宜於開辟鹽場曬製海鹽,所以又有取之不盡的鹽業資源。解放以來,巫頭島已開辟有鹽場50多公頃,山心島也達二十多公頃。京族人民世世代代以來,主要是從事漁業和兼營鹽業為生,他們大都是捕魚能手。
由於京族地區氣候溫暖,適宜種植熱帶和亞熱帶果樹,荔枝、龍眼、菠蘿蜜、芭蕉、木瓜、黃皮果、拉那、拉提、拉呀等,均有一定產量。此外,在島上的沿海地帶,還生長著白欖樹和紅欖樹,俗稱“海欖”,樹皮含有用於鞣革的單寧酸可作工業原料。由於“海欖”的生長,對於鞏固海堤,保護農田、鹽場都起著一定的作用。過去島上的淡水溪流少,主要靠雨水灌溉,故水田較少,種植水稻不多。解放後,在黨的領導和兄弟民族的誌願下,京族人民向大自然進行頑強的鬥爭,堵海治灘,墾辟良田。在萬尾、巫頭等處,築起了幾道長達數千米的環島攔海大堤,並把巫頭、萬尾、山心三個島嶼與大陸連接起來,變成了半島,大陸上的淡水沿著海堤渠道流上了海島,改變了過去的“吃水靠天,等雨灌田”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