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淩晨1時許,離開杜聿明獨自出逃的敵十三兵團司令李彌等人,來到了周樓張廟堂敵第九軍三師指揮所,找到少將師長周藩說:“昨日傍晚,東邊已垮掉了。杜老總(杜聿明)叫我去商量下一步怎麼辦,我也想不出什麼辦法來。我想被共軍打死不合算,所以到這裏來找你,幫助想個辦法。”
李彌垂頭喪氣,神情非常沮喪,周藩無言以對。
1月10日拂曉,敵十三兵團副司令趙季平找到周藩,悄悄地說:“司令的意思是想法逃出這危險的地方……”如此這般地講了一通。
周藩這才明白李彌親自來找他的用意是要周藩向解放軍投降,利用周出去與解放軍談條件之機,李彌瞅準機會混出去。
趙季平還對周藩說:部下救長官,是義不容辭、責無旁貸的事。周藩當時的想法是:解放軍已成包圍之勢,如果不投降的話,部下傷亡更大,不僅長官救不了,自己也許活不成。如果掛白旗投降,部下可以減少傷亡,長官也可以逃出去,自己還能保住性命,是值得考慮的事。於是周藩按兵團副司令趙季平的暗示,決定向人民解放軍投降。
周藩寫好一張要求投降的信,交李彌看過之後,派諜報隊長郭樂山送了出去。大約中午時分,人民解放軍第九縱隊第二十七師政治部派人送來已經投降的原國民黨第九軍第一六六師師長肖超伍寫給周藩的勸降信。信的內容主要是:蔣軍已四麵楚歌,投降才是唯一出路。
周藩對送信人說:“你先回去,我已經送了一封要求投降的信,正在等待回信。”
不一會兒,周藩派出去送信的諜報隊長帶回來人民解放軍的一張條子,內容大意是:解放軍要你部立即投降,主官出來報到,部隊放下武器,集合在指定地點,聽候點收,否則立即發動攻擊。不得延誤。
下午3時許,三師九團團長甫青雲(李彌的小同鄉)找來一些士兵的棉衣、皮鞋,李彌和兩名副官及甫青雲都換成士兵裝束。
這時第九軍參謀長顧隆藥也出來催降,周藩眼看大勢已去,便掛起了白旗,命令三師以團為單位放下武器,在指定地點集合,聽候解放軍受降。
下午4時許,周藩向李彌跪別,李彌還哀求周不要暴露他化裝逃跑一事。
隨後周藩走出周樓,向人民解放軍第九縱隊第二十七師舉手投降。與此同時,李彌帶著3個隨從趁機逃了出去。
1950年1月,李彌被蔣介石派任“雲南省政府主席”,就職不久,在人民解放軍的攻擊下,李彌又率部逃至滇緬邊境。1965年逃往台灣,1973年12月病逝。淮海戰役第三階段,解放軍全部、幹淨、徹底地殲滅了包括蔣介石“王牌”第五軍在內的杜聿明重兵集團。共殲國民黨軍一個“剿總”前進指揮部、2個兵團部、8個軍部、22個師、1個騎兵旅共計17.6萬餘人。擊斃第二兵團司令官邱清泉,生俘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戰役勝利結束。
杜聿明集團被殲後,位於淮河南岸的李延年、劉汝明兩個兵團和12月9日撤到揚州、南通地區的第一綏靖區部隊,以及由武漢調到滁縣的第二十軍、第二十八軍,倉皇逃向江南。解放軍乘勝追擊,在先期進至淮河以南的先遣縱隊等部配合下,至24日,先後解放蚌埠、合肥、泰州、滁縣、巢縣等縣城12座和江淮間廣大地區,進抵長江北岸。中原軍區部隊到1月底解放南陽、襄樊、舒城、黃安、廬江、駐馬店等城鎮。
淮海戰役曆時66天。人民解放軍殲滅和爭取起義、投降的國民黨軍5個兵團、22個軍部、56個師、共55.5萬餘人。實現了中共中央軍委關於在淮海地區殲滅國民黨軍劉峙這個主要戰略集團的決心。人民解放軍傷亡13萬餘人。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中下遊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為解放軍爾後渡江作戰創造了條件。淮海戰役勝利後不久,蔣介石被迫於1月21日宣布“引退”,國民黨反動統治從此陷入分崩離析的境地。